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成都二十中语文教研组吴张泽
误解一:语文作业都是课堂之外的学习任务。
不少教师精心准备课堂讲解,生怕讲得不全不透,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占据了整个课堂时间,为了检查学生消化吸收内容情况,课后才布置用于巩固所讲知识的作业就自然而然。对此大家习以为常,并无异议,似乎很少有人认真观察思考过语文课堂有讲无练的方式对帮助大多数学生复习、巩固、延伸知识和技能到底效果如何。笔者通过调查以为,这种把所有练习完全推到课后由学生处理的做法值得商榷。
出现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教师不讲不放心,不踏实是其一,还有就在于舍不得时间,认为占用课堂来练习不合算。从根本上讲,还是教学观念未更新的缘故:不相信学生,低估学生,不相信学生有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未真正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且不说完全的课堂讲解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令人乏味,单就学生接收来看,教师讲的学生未及时过手应用,不实践就看不出问题,也就很难让学生把握重难点。如果能够讲后当堂有练习,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出了错误,当时就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帮助理解,还不费时。再者,完全由学生课后完成,不便于及时准确反馈教学效果。学生课上听了讲,下来解答作业问题,难免有些疑惑,而又无教师相应辅导点拨,实事求是的讲,在多种课业负担下,不少学生只得被动应付,抄袭相关参考资料,这样的作业质量可能误导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情况,教师预期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也就无从保证。
教师为求心安,语文课后必须布置作业或语文作业都留在课后的做法恐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自欺欺人并不为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对此做过呼吁;成都二十中特级教师黄克明老师也一直积极倡导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多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加值,这都极富有启发意义。因而,我们提倡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为依据,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旨在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练习,既精讲又精练,讲练结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误解二:语文作业都必须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一提起作业,也许不少教师头脑中便想到作业本,因为一直以来,都认为语文作业就是写在作业本上的练习题。诚然,要求学生在听课之后,就运用课堂学到的有关知识、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以检查听课效果及练习书面表达能力,一举三得;但是我们仔细研究这种做法就会发现,它抛弃了我们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环——“说”。这明显是重书面表达,轻口语训练的体现,是应试教育支配语文教学的间接反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方向,干扰了新课程下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科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这样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素质的教育。
这一点不少教师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语文教育的实践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头表达和口头交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更快捷、更广泛,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关注学生未来语文应用水平。所以,语文作业这个教学环节必须转到兼顾口语训练这个方向上来,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