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文档 Word 可编辑值得收藏------------------------------------------------ ---------------------------------------------------- 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1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孤独是你我的裂变/ 裂变是黑色的沦陷/ 捉不住你的眼波/ 眼波从肩头滑过/ -------------------------------------------- 精品文档 Word 可编辑值得收藏------------------------------------------------ ---------------------------------------------------- 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2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 星体在悄然地红移/ 生命已散成碎片/ 碎片零落在荒原/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 释放出无声的引力/ 再不要抽身远去/ 来吧让你我遭遇/ Oh,etShe/Itaketoyou,youtaketome/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我和你的商籁-- 读马丁· 布伯哲学有感》, 它是有感于存在主义神学家马丁· 布伯的思想而发的:在他看来, ”他”或”她”是一种与”我”对立的、疏远的、陌生的、异己的在者; 只有化”他”为”你”,在”你-我”对话的情景里, 我们才能返回到本真存在的”我”。这与另一位存在主义者萨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狱”的体悟一致, 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种深刻的揭示。但不幸的是,自从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以来,这种”我-他”异在的生存处境就一直是人自身的一种基本的存在论事实。这个事实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意识中一再反映出来,西方世界最近的一个著名例证就是美国学者亨廷顿的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而其实在中国,近代以来直至今日,我们津津乐道的”中西文化优劣比较”,就其以”中-西”文化二元对峙作为其全部立论的基本预设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我-他”异在的态度模式?西方人固然视我们为”他者”, 而我们未尝不视他们为”他者”?所以, 西方人固然需要反省他们的西方中心主义, 而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需要反省自己的某种”华夏中心主义”?然而-------------------------------------------- 精品文档 Word 可编辑值得收藏------------------------------------------------ ---------------------------------------------------- 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3 很无奈, 我这里仍然在区分”我们”和”他们”。可见我们自己的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 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本文的任务, 就是通过对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你”、”我”、”他”的语义分析,反省我们自己的这种”他者”意识。 1 .他:缺席的他者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最明显地反映在第三人称”他”的用法上:我们用”他”来指称那个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谈到”他”时, 我们心中常常是充满着疑惑、猜忌、甚至敌意的。跟对话中出场的”我”和”你”不同, ”他”总是不在场的,我称之为”缺席的他者”。在汉字中, ”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尚且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 ”它,其字或叚(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