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节咏怀”——配乐诗朗诵专场演出策划方案一、清明诗会整体构想: (一)时间: 2010 年清明节前夕(二)地点: **** 剧院(三)宗旨: 1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抒发思古之幽情; 2 、缅怀英烈、先人,以及在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同胞; 3 、迎接春天的到来,预祝明天会更好。(四)板块: 建议将本次清明诗会分成“上”、“中”、“下”三部——上篇:忆清明表现旧时清明风物,格调悠远古雅。中篇:思无涯抒发对先人的怀念,情感浓郁炽烈。下篇:踏春归描绘时代美好春光,寓意欢乐和谐。(五)形式: 以诗歌(古典/ 现代)为主,配以优美的音乐和舞蹈,中间穿插昆曲与歌谣。二、清明诗会大体流程: (一)开幕辞: 幕启,充满意境的舞台,远远传来孩子们童真、美好而又清纯、空灵的画外音——童声(清脆的、童稚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声音由远而近,舞台上呈现身穿汉服的儿童齐声诵读的美好情景。屏幕上出现一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朦胧的细雨中,男女主持人登场,轻柔的音乐响起……开场白(优美、抒情的) 男声: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女声: 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男声:清明是一曲悠远的笛音,从远古的风声里传来,充满古典的美丽。 2 女声: 清明是一篇深邃的诗歌, 既包含着慎终追远的感伤,又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情谊。齐:让我们在这个清新明丽的日子里, 于优雅的吟诵中,以复古的名义清明,让那些清幽的韵律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回响……(二)忆清明(上篇) 1 、引子: 画外音(古雅的、悠扬的) ——在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 后者求新护生。而入宋后, 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并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画面:屏幕上显示出古代人过清明节的写意图景。 2 、古典诗歌吟诵: 《寒食》( 唐韩翃) (男声,低沉、厚重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配乐:古琴 3 、过渡衔接: 主持人登场——女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多么美丽的清明景象, *** ,你想不想和我一道去田边,去陌上看看。男声:还等什么呢? *** ,我们走吧。 4、古典诗歌吟诵:《阊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配乐:短笛 5 、现代诗歌吟诵:《陌上桑》( 邵燕祥)3 陌上桑感谢你给我嫩嫩的桑叶我咀嚼陌上的阳光清明的丝丝雨为了你作茧自缚为了你蹈火赴汤一丝一缕闪耀着清明雨,陌上的阳光生命后的生命,随你走向世界外的世界千里万里丝绸路回头望陌上的桑叶配乐:优美的钢琴曲 6、过渡衔接: 主持人登场——女声: 清明雨,陌上的阳光男声: 远方有琴愀然空灵,听,那是谁在唱《清明雨上》? 7 、歌曲: 《清明雨上》窗透初晓日照西桥云自摇想你当年荷风微摆的衣角木雕流金岁月涟漪七年前封笔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远方有琴愀然空灵声声催天雨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 4 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8、过渡衔接: 主持人登场——女声:春天的雨落了,那些缠绵便是清明。男声:春天的花开了,那些芬芳就是清明。齐:清明,不仅仅是无边的细雨,是飘散的轻烟,更是桃李的笑靥,流莺的啼唱。 9 、古典诗歌吟诵: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配乐:古琴 10、古典诗歌吟诵:《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配乐:古筝(三)思无涯(中篇) 1 、引子: 画外音(深情的、感伤的)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在这一天里, 人们纷纷携带酒食果品, 以及纸钱等来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再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在这一天里,我们向远在天国的亲人与朋友,寄寓最深重的哀思和缅怀。 5 灯光暗下去,烛光在黑暗中闪烁。男女主持人出场——齐:千载清明后,我心思无涯! 2 、古典诗歌吟诵:《清明》(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配乐:琵琶
“清明节咏怀”——配乐诗朗诵专场演出策划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