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愚公移山 1. 作家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是一部智慧之书, 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 给人以启示, 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 一百四十章, 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 文言知识归纳(1) 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反”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 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 朔东(“厝”通“措”,放置。) 无陇. 断焉(“陇”通“垄”,高地) (2) 古今异义年且. 九十( 古义:副词,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指. 通豫南( 古义:直。今义:手指) 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古义:扛。今义:莲)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惧其不已. 也(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3) 词类活用吾与汝毕力平险. (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 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面向着。) (4) 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之】跳往助之( 代词,他们。) 隐土之北( 助词,的。)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而】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 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可是。) 【其】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以残年余力( 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用来。) 【焉】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可不译。)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3. 主题解说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 坚持奋斗的道理。 4. 重点突破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被谁搬走的? 提示一: 从表面上看, 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 “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 也就是愚公的精神, 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 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 愚公移山的精神的伟大是两座山被搬走的根本原因。提示二: 故事用神话做结尾, 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只能通过幻想, 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提示三: 最后一段既写了事情的结果, 同时也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5. 难点攻克课文的写法最主要的是运用对比, 请你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一: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 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提示二: 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 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提示三: 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 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 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6. 结构图解 01 积累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万仞. ()惩. ()匮. () 荷. ()孀. 妻()始 chè n() 箕bě n() kuí()父lǒ ng( )断 2.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甚矣,汝之不惠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 杂然相许. () (2) 惩. 山北之塞() (3) 毕力平险. () (4) 何苦. 而不平() (5) 寒暑易. 节() (6) 而山不加增.. () (7) 固不可彻. () (8) 虽. 我之死() 4.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以. 残年余力() (1) 以河曲智叟亡以. 应() 且焉. 置土石() (2) 焉始一反焉. () 年且. 九十() (3) 且且. 焉置土石() 以君之. 力() (4) 之虽我之. 死()其.
2016届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训练题17.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