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的教学内容,当教师还未教的时候,学生就已会了。例如: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三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五年级小数加法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会感到这些内容的教学难度不大,教学目标容易达成,但在公开课中却较难看到它们的身影。是啊,学生会了,教什么呢?针对这样的困惑,我们首先应该分析学生到底会了什么,只有知道他们会了什么,才能进一步思考我们教什么。以本课教学为例,我们首先来了解学生在课前会了什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与6个班级中的四十多位学生进行过交流。在访谈中,学生都表示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并能自己列举出例如“28+39=67”这样的例子。同样,即便是借班上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亦能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这就反映出在水平相近的区域内,三年级同学在课前普遍具有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能力。他们的口算方法较为单一,通常不了解自己所会算法之外的其他算法,但是算法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例如:从个位加起,再加十位上的数;在心中想竖式,用一种类似于笔算竖式加法的口算方法;从高位加起的口算方法;将一个加数进行分解,如23+45想成23+40+5。当两位数接近整十数时,也有部分同学想出将其看成整十数口算的方法。他们不会的,抑或说他们尚未关注的又是什么呢?首先学生不善于利用估算来对口算结果进行检验,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错误主要有3种情况:一种是乘法口诀的强刺激对口算的干扰,如2+4易受乘法口诀“二四得八”的干扰得到结果是8,于是出现23+46=89的错误;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儿童个体注意的分配与保持尚不能达成有效联系,在口算进位加法时,易将个位向十位进一忘却,出现23+38=51的错误;第三种错误与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技能水平相关。相比而言,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在降低对口算速度要求的前提下,如果引导学生将估计与精算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其次,学生在课前对口算方法的了解也仅限于自己所会的方法,并且在认识上也往往限于自身的经验,例如有的学生就认为只能从个位加起,不能从十位加起。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可以将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进行口算的方法。从学生所说的算法进行分析,绝大部分同学的口算方法都源自笔算的竖式计算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虽然会了,但是对口算方法算理的理解还不透彻,更谈不上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若不经历学习过程,亦就失去了算法比较和算法选择的机会。最后,学生会的是口算方法,并初步具备口算技能。但是,学生的口算心向是重视精算、忽略估算。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习惯于以精算结果去达成目的,只有当题目提出明确要求,例如“估一估”,学生才会以估算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欠缺的是估算意识,一种能根据实际情境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这样分析下来,不难看出学生在课前会的往往是具体的算法,这种自发萌生的算法通常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知识间的联系,像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与二年级所学的口算以及笔算竖式是有联系的;其二是自身学习经验所具有的同化新知识的能力。但是他们对算法的掌握呈现出来的状态仍是零散的,而不是具有整体结构的。对算理并不知晓或者知晓得不够清晰,学生也很难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去构建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同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苏教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