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虚”与“肾阳虚”一、“肾阴虚”与“肾阳虚”的概述: 肾阴, 又称元阴、真阴, 是人体阴液之本, 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此外, 肾阴能够制约肾中阳气, 防止其过亢妄动。肾阴不足则有两方面的病理表现:一为滋润不足,症见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形体消瘦、咽干舌燥。二为阴不制阳, 虚热内扰, 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不寐、梦遗等。其治疗, 虚热不甚者可滋补肾阴为主, 可用左归丸、六味丸等品; 虚火较为明显者, 当以滋阴降火为** ,当以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治之。肾阳, 又称真阳、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具有温煦机体、促进气化以及制约肾阴等作用。其病理一方面表现为温煦失职, 症见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宫寒等; 另一方面表现为气化无权, 水液代谢失常, 出现尿少、水肿等症。治疗以温补肾阳为基本法则,若有水停之患,当利尿行水以兼顾其标。肾阳虚可以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鳅来进行食补, 药物则有肾宝、玉苁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二: “肾阴虚”与“肾阳虚”的基本概念: 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首先要你明白中医的几个关于肾的术语概念,什么是肾?中医所说的肾与西医的肾在解剖、生理、病理、病证方面有何异同之处?什么叫“阴”?什么叫“阳”?什么是“实”证?什么是“虚”证?明确了这些肾的证候的基本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在本文四、【附】中有详细论述、解释) 中医的术语, 也涉及到临床的证型, 肾虚主要是四方面, 一个是肾阴虚, 一个是肾阳虚, 一个是肾经阴精亏虚, 一个是肾经阳气虚损, 临床上会出现更多的是肾阴虚和肾阳虚表现, 肾阴虚当然只是肾虚的一种, 而不是肾虚都是肾阴虚, 肾虚是一种总称, 肾阴虚与肾阳虚都是肾虚的一部分,代表了某一种症型。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在于, 如果是把肾阴虚说是物质上的缺乏,那么肾阳虚就是功能上的乏,物质上的缺乏就会出现腰膝酸软, 头发晕, 如果在年轻人的身上出现早泄、遗精。还有一种症候出现五心烦热, 失眠、心烦, 这就是中医所说是“阴虚生内热, ……”; 如果在老年人出现的肾阴虚就容易脱发或发白的比较早, 容易耳鸣、耳聋(背), 牙齿松动, 眼花的比较早一些,所以说,这是肾阴虚,肾阴虚一般说在中青年发生的比较多,在临床上见到的症状肾阴虚比较多。那么我再说肾阳虚, 肾阳虚有一些症状和肾阴虚也是有共性的, 比如说腰膝酸软, 四肢乏力, 但是肾阳虚更体现的是在功能性的所谓出现的四肢不温、畏寒等。“肾阴虚”是以五心烦热为主;“肾阳虚”是以手脚发凉, 面色苍白, 畏寒怕冷为主, 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虚生外寒。”中青年容易出现性欲减退、阳萎, 感觉经常有一种神气疲惫的感觉, 因为是功能性的, 更多的就会体现就在这方面。我在临床经常所遇到的“肾阳虚和肾阴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我究竟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我就讲了, 不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也好,你如果亏乏虚损到一定程度,就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肾阳虚时间长了会有肾阴虚的症状,所以我们在补肾阳的时候, 不一定要独补肾阳, 而且要阴中求阳, 在补肾阴的时候也不是一味的只用补肾阴的药物。例如六味地黄是宋朝一个大医学家耳科专家叫钱乙为小孩创立的一个药方子, 主要针对儿童囟门不合, 说话晚等等, 小儿发育不好, 畸形龟背, 他认为是肾阴虚所造成的, 实际上是脱胎于汉代张
“肾阴虚”与“肾阳虚”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