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阶段总结课的教学实践探究》(课例)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李昉
[摘要]: 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是学生自身的认知活动,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教会学生怎样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则是教师的职责。本文就高中数学阶段总结课的教学中,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疑、知识的整体结构、知识的应用价值
[背景情况概述]:
学校: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班级:高二(3)班
教师:教龄21年,数学高级教师
学生情况:我校目前是市重点中学,该班是校首届学生,水平属区中上等
课题:多面体知识的实际应用
课型:阶段总结课
教材:一期课改教材(上海市97年版教材)
收集资料方法:录象、测试
[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1. 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数学知识结构,是各部分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组成的科学有序的、紧密通畅的系统。波利亚指出:良好的知识组织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本,因为它使得所提供的知识易于用上,这甚至比知识的广泛更为重要。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使整个知识体系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更加有序,这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应用和对知识有意义的重新组合,即创新。因此,在阶段总结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以章节为单位,将整个知识体系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于揭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融会贯通,并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达到对知识整体上的驾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数学是一门需要暂时脱离物质运动形式而进行研究的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是思维对客观世界量性、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能动的反映。其高度抽象性为数学的自由创造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数学理论和方法在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发挥出了巨大而重要的作用,数学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数学修养将为人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人。那么,在阶段总结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它。
从学习论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如果学生不能使“外化”了的对象重新转化为思维的内在成分,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那么如何使学生能主动建构,这是我们教师应考虑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成功地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故我们应带着学生走向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而,在阶段总结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及学生认知结构的层次性,进行层层设疑,以疑启思,应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以支持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景,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使学生以
高中数学阶段总结课的教学实践探究(课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