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一)高考考点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4.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5.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6.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学书本, 弄清基础知识 1. 说说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包容性。 2. 谈谈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 探究 1: 判断改错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注意: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注意:错。是汉字, 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注意: 错。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注意: 错。二者强调的方向不同) ⑤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⑥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注意:错。不同区域的文化, 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⑦兼收并蓄就是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⑧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注意: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⑨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注意:错。不能这样认为,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探究 2: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2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A .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 B .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 C .文化具有继承性月 D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 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同时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这档节目火爆荧屏说明 A .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 .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C .汉字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文化符号 D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探究 3: 2014 年4月 25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的文章,就外来语的使用发表评论,“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 有人赞成, 有人反对。赞成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 如今类似于 Wi-Fi 、 CEO 、 MBA 、 、 HTML 、 CBD 这样的“零翻译”外来语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给相当部分的读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理解障碍。外来语的过度使用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 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 也消解
2015届高三政治第二轮知识点检测9.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