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_诗情在“逝水”中流动逝水_诗情在“逝水”中流动散文诗有一个被人们非议的缺点,是不少作品的趋同性,题材、手法、情调以至于语言等等的单一化、相似性,这个问题恐是存在的。因而,从总体上对多样化的强调。和对每位作家个性化、独特性的提倡,就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了。何敬君先生新出版的散文诗集《逝水年华》,以编年式的序列将他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便有一种新鲜感。而这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他的这些作品,已然形成了他的散文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逝水”的流动,或许可以显现其充分诗化,动感流畅,具有开放、明快、展露却又含蓄的乐感充沛的格调。读起来很舒坦,有如温馨乐曲的潜心倾听。当然,这种介绍是很粗疏的,表面的,尤其无法体现其散文诗独特情调的“神韵”,惟有您亲自“尝一口”,才可能领略到吧。我从集子里选了三章作品,试作一些具体的解读。《对一只鸽子的追忆》。鸽子,“一个窈小的倩影”,原是典型的温馨意象。然而,诗人的不凡在于与此同时却“跟进”了另一个并不温馨的意象:“一道美丽的伤痕”,这一追忆就有了深厚的分量。诗人的追忆若是沿用散文的铺叙来交代,便难免于冗长和松散,可贵处在于他深谙散文诗善于从“万象中摄取动人、最集中的、最精华的镜头”“凝聚为寥寥数语”,便出色地表达了鸽子的“命运”:“你该知道乌云随时会在你的上空聚集,风随时会从各个方向嘶嚣而来”,便已经足够。对于人对鸽子的关心与呵护,同样取简洁的笔墨:“你终究还是一个破碎的梦”。这个梦既是鸽子的,也是人的,诗结尾处写道:“皮肉之下的伤口漫漶地渗着血,漫漶着紫罗兰的花朵”,其沉甸甸的悲剧性“追忆”,似乎已跨越了鸽子的命运,引发人更多的联想。如果鸽子伤口的血有一点刺激,那么,青蛙的“沉睡”就温和多了。“井底之蛙”这一意象的捕捉,却是极为深沉的,且被赋予了鲜明的现实影像,以至于“时代特色”。如果说和平鸽的皮肉伤口在当今社会已不属于普遍性悲剧。那么,在“虚假的白云日夜遮蔽”下的井底被“幽闭”着的“无数青蛙的影子”,其乐融融地在那里“欢乐地沉睡”,这个悲剧的深度和广度,便不怎么“温和”,而是具有发人深省的极大警示性了。我十分赞赏诗人对现实认知的深邃和准确,并且很细致地通过典型细节的生动描绘,将当今社会中相当普遍存在的这种“井蛙”现象艺术地凸现于诗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逝水 诗情在“逝水”中流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