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庐山高图分析.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庐山高图》分析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本文通过对明代沈周《庐山高图》的整体理解、构图空间的把握、用笔用墨的落实与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到了作品所带给人们的人文情怀与笔墨意趣,值得后人在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中去研究学习。关键词:《庐山高图》构图方式用笔用墨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43-03 《庐山高图》是明代沈周的代表作品,是沈周为老师祝寿时所画,属于“细沈”风格。此幅作品是沈周作品中的大幅作品之一,是一幅经典之作至今让后人反复学习。沈周的作品用最少的线条表现出山的形态,传达主观意识和笔墨情感。每次看沈周的作品,都有一种共鸣,很亲切、很有满足感,内心的宽厚感和力气油然而生。这幅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用牛毛皴把庐山描绘的如此形象生动,对当代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对《庐山高图》的整体理解初次看到沈周的《庐山高图》就很喜欢,开始临摹来感受其中的笔墨趣味。《庐山高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沈周细笔山水的杰出代表作。画中瀑布倾泻而下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力,映入眼帘的是中间的浅色山,这种构图方式僅沈周所有,山川层峦叠嶂,山石形态各异,树木姿态优美,远处有云雾环绕,近处栈道高人,画面生气盎然。右上自题篆文“庐山高”,自题诗一首,末属成化丁亥(一四六七),乃知是沈周其41岁时所作。本幅作品经过鉴藏印记和世代人们的学习,传达了一种心灵与自然的空间美,作品本身创造着价值,也取决于人们对自然和现实世界的思考。《庐山高图》属沈周前期作品“细沈”风貌,尺幅之大,为沈周存世作品中之最,已开“始拓大幅”之例。在造型空间上有着典型的代表性,中间白色山的独特造型,代表着沈周作品的独到之处。在平面上表现出山势的深远高大,在各个层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造型、线条的承载,对空间曲折的变化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山与山之间的层层叠压,运用平面重新组合的方式,构成了整幅图的空间变化。以中间浅色山为中心,左右山的层次分开来,线条是面的过渡,线条也是流动的抛面,线条的运用过程,实现了面与面的重新组合,用浓淡相间的墨色,於满幅布局中有舒朗之感,线条的浓淡对空间的编辑过程,使整体造型和谐,故觉实中有虚,空间的变化映入眼帘。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画面中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彩,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整幅画显得坚实厚重,又清新空灵,整体造型和谐多势,栈道高人的世俗生活,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画中感受到了画家的胸襟。绘画与自然的再现关系,使我们对待大自然和世界的重新思考,对生存体验方式的反思,构成了自由空间的想象。二、构图空间的把握沈周创作此画时,并没有真正见过庐山的真面目,却对庐山的造型和构图上和其真庐山极其相似。构图深邃繁复,中间一部分是浅色山,在历代山水画的构图上起到了独特的造型方式,对自然表述的细节更加丰富,形态真实生动。左上方的溪流处,正是整幅画的视觉中心,与右边的云雾浑然一体,云水相生。疏密关系处理得当,对比关系干净利索,整幅构图非常响亮,大实大虚,大疏大

庐山高图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