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正确认识和实施学校美育 综合教育论文.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正确认识和实施学校美育_综合教育论文正确认识和实施学校美育_综合教育论文_范文先生网把美育仅仅当作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施行,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下面谈谈笔者的浅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的明确了,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为什么美育应该受到如此重视呢?这与美育的根本宗旨有关。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近人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他说:“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在我们看来,真善美不仅相互区分,而且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德育和美育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孔子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就是在实施美育。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 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因为,美育尤其不能是整齐划一、呆板凝滞的,尤其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更不能惟一以考试分数来检验成果。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坚决地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之所以有的学校把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技术教育,其原因是:首先,观念上还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至把美育变成了只针对少数学生的天才教育,或者仅仅停留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其次,是对美育的宗旨缺乏认识,不够自觉。诚然,进行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仅停留于技能的传授和特长的培养上,忘记了美育的宗旨,就达不到美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培育和心灵建设的目的。再次,对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缺乏正确的了解,因而在实践中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实施美育。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这与其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及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智育的过程,多诉诸理智的思考,教学双方都较为清醒,在一

正确认识和实施学校美育 综合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3315469786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