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电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初探 职教论文.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电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初探_职教论文电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初探_职教论文_范文先生网在技工学校中,《电工学》、《电工基础》等是电工类专业入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的奠基石。它们是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技工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主动性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原理枯燥难懂,操作深奥难明,于是厌学、畏难情绪油然而生。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课堂上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让学生学会学习,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引入,专业课教学模式已有所改进,但基本上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填鸭”式灌输上,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需求和潜能,忽视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为突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我认为应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环境。其过程可概括为四个字“疑、探、导、练”。    “疑”即为质疑。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动思维的开端。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怀疑是发现、设想、思考的动力,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提出矛盾、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提出难题更为可贵。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苹果落地的问题)。电工类基础课一般通过举证电类自然现象、生活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使思维活跃,开拓起来,无拘无束,充分发挥才智,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创新的探究之中。例如,在教授《电工学》中有关磁场性质的课时,可用实物演示或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设计实验过程:〈1〉磁铁靠近大头针和小木杆;〈2〉通电与不通电导体周围放杂乱无章铁屑;〈3〉直线电流、环形电流产生磁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电磁场力作用;〈4〉切割磁力线时产生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流;〈5〉发电机产生电;〈6〉旋转磁场带动鼠笼型转子旋转等等。学生直观看到种种现象时,自然而然会在头脑中生出疑问:“磁体为何吸引大头针不吸引小木杆?电、导体、磁场,有什么关系?导体为什么会自动移动?学生急着要搞清楚怎么回事,渴求解决问题,思维闸门被打开,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习、创新活动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质疑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引导学生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学贵有疑”只要新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那么定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进学生创新的波澜!    “探”即探究。给学生留一个空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方法去积极进行探索、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引导学生走自行探求解决问题的道路。一般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从验证实验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设计,教

电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初探 职教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3133613015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20-10-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