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例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所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人物形象;发明家设计新机器时, 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产品的形象; 作家根据生活体验, 创造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些根据别人的口头或文字描述, 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动的结果。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 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人们头脑中, 而不是词或者符号。而且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 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 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例如, 当我们读着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头脑中出现一幅苍凉的画面。虽然这样的场景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过, 但是我们头脑里储存的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夕阳、瘦马等表象, 人脑就对这些表象加工组合而形成一幅这样的画面。想象不仅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 还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妖魔鬼怪等等。尽管这一类形象离奇古怪, 有时甚至荒诞无稽, 但它们仍来自现实之中, 来自对人脑中记忆表象的加工, 孙悟空是人的特征和猴子的习性、动作等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 猪八戒则是对人和猪的某些特征加工改造的结果……。想象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它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想象虽然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 但表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即感性认识阶段, 而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即理性认识阶段。当人们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运用想象来解决问题。例如, 有这样一个问题: 一天清晨日出时, 一个修道士开始沿着盘旋的山路爬山,到山顶的一个寺庙。山路狭窄只有一两步宽,这个修道士爬山时,时快时慢, 一路上多次停下来休息,他在日落前不久到达寺庙,在寺庙停留几天后他开始沿原路下山, 也是日出时起程, 以变化的速度行走, 同样在路上多次休息, 当然他下山的速度要比上山时快。试证明修道士在往返途中将于一天中的同一时刻经过同一地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想象, 你只要想象出有两个修道士同时起程, 一个人从山脚向上爬,一个人从山顶往下走。无论他们的速度如何,都会在途中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相遇。由此可以看出, 解决问题的想象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不同的, 思维是有计划、有步骤、连贯地思考,而想象可以跳过中间好几个步骤,而达到对问题解决的构想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它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巴甫洛夫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 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 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 这些被激活的表象由于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以料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结合而产生的形象。人是不是一睡觉就要做梦, 而且不停地做梦呢? 根据脑电和眼动的研究, 发现人的睡眠有两个时相。快速眼动睡眠时相和慢速眼动睡眠时相, 简称为快波时相和慢波时相。人刚开始入睡时, 脑电出现幅度大、频率低的慢波, 人的意识消失, 心率、呼吸、体温、血压代谢率等都降低, 眼球只有缓慢的运动, 做梦少, 这一时期被称为慢波时相。它大约持续 90 分钟后,就转入快波时相,脑电呈低幅高频的快波,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眼球转动速度快,
心理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