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战略与武汉开发区的发展
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
(1)我国拟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
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公平与效率,体现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就是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均衡的演变。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采取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在建国后的25年中,国家先后在大西南、大西北地区投入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400多亿,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2500多个,内地与沿海的工业差距大大缩小,基本实现了生产力均衡布局的目标。
70年代末,理论界、中央决策层对均衡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认为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应尊重其自身规律,将效率放在首位。基于这一认识,从8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以对外开放为特征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发展战略(梯度发展战略)。战略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在整个8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以超过12%的速率增长,90年代也未低于8%,而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更高的增长水平。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被削弱,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迅速扩大,于是中央又于1999年提出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上是一种均衡战略--目的是平抑、弥合东西部之间过大的差距,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是对以往均衡发展战略的否定之否定。
2003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再一次作出重大部署,决定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一战略是新的均衡战略思想从西部地区向中部地带的延伸。
(2)改革开放后的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1980年五届人大第十五次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1984年5月,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基础上,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从东北沿海一直到广东南海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在这些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初,又确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漳州,泉洲三角地区,以及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决定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同时,国家加大了对东部的资金投入。至此,以加快沿海地区开放为特征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东部沿海地区迅速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生产力最发达、科技实力最雄厚的地区。近几年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呈加快发展之势,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同志于1999年6月17日发表重要讲话,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把逐步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年多来,新开工建设36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6000多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西部地区均增长速度的差距由1999年的13>.5个百分点,。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3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出重大部署,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9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都专门研究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批准了首批振兴东北的10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610亿元,这标志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项目选择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东北三省的优势领域。
2、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及时代背景
(1)中部地区的范围
从全国区域经济格局和发展战略来看,中部崛起意义重大。谈到中部,有多种说法。
其一,指中部地带。国家七五计划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其中,中部地带是指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9个省、自治区,湖北属中部地带。
其二,指中部五省。国家九五计划将全国划分为7大经济区域,即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其中,中部五省地区是指湖北、河南
中部崛起战略与武汉开发区的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