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2)——衬托、对比1.“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了。”“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从正面作背景,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陌上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烘托——1、以人烘托人;2、以景物烘托人物(情、境),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这首诗歌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以美景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反衬: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突出主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问:“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渲染凄清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反衬与对比的区别: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4、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1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表达技巧(2)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