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瓷器装饰花纹形式一一缠枝莲纹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 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盘心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折沿上绘菱形锦纹。圈足内无釉。圈足内墙斜削。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满池娇”纹样。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 观莲太液泛兰桡(r0音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因“天历(1328〜1331年)”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元代《可闲老人集》(卷二)载:“鸳鸯鸂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由此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底部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局部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足径19cm。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颈上绘缠枝梔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蓝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底部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宋,,,。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划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胫部刻上仰蕉叶纹。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使用时应配有木座。釉质滋润,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特别是所刻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刻花、划花是定窑常见的装饰方法,常用于瓶、钵、碗、盘上。纹饰有云龙、莲瓣、荷叶、萱草、游鱼、游鸭纹等。明正德•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底部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明正德,高12cm,,。靶碗撇口,深弧腹,下承以中空高足。足与碗底系釉接而成,在碗外底与足相接处明显可见有修整痕迹。外壁绿地素三彩缠枝莲纹装饰,其上结有一黄、二白、二孔雀蓝共5朵莲花,2朵孔雀蓝莲花为黄心,其余3朵均为孔雀蓝色心。碗内及圈足内均施青白釉,釉面莹亮。无款识。此碗色彩搭配协调。给人以沉静素雅之美感。
陶瓷器装饰纹样——缠枝莲纹(组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