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理清思路、梳理情节由《母亲的贺卡》引入:写贺卡——送贺卡——收贺卡【考题形式】: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文章中一共写了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依据文章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将空缺的情节补全。【答题模式】(1)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么样(除了材料本身没有涉及的外,都不能忽视)(2)主语要一致,注意隐含的提示。(3)注意试题上的一些要求,如答题范围、字数限制等。【知识点一:划分段落】1、为什么要划分段落层次?划分段落从层次是理清文章思路、梳理里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它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对于处理材料、安排材料的技巧,有助于了解文章的布局与谋篇,甚至有助于培养我们缜密的思维。完成了这一环节,既弄清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把握了文章的层次大意,答题时就能做到大方向不偏离。2、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划分段落层次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3、概括段意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概括段意的模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解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
理清思路,梳理情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