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康复1编辑版ppt骨折后评价1、问诊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治疗情况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等。2、视诊了解患处的皮肤颜色、有无浮肿及固定方法等情况。3、触诊了解患处的浮肿程度及有无循环障碍。4、肌力检查通过肌力检查可了解非固定关节的肌力及健侧肌力。5、关节活动度检查可判断非固定关节有无活动受限,及受限程度。6、肢体长度测量。7、肢体周径的测量可帮助判断受伤肢体浮肿、肌肉萎缩的程度。8、感觉检查可判断神经受伤程度。9步态分析。1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2编辑版ppt骨折的愈合骨折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为外伤炎症期,在创伤发生后1周—2周内,局部有血肿、水肿、炎症反应,然后血肿及水肿不断吸收,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形成纤维连接及疤痕粘连;第2阶段为骨痂形成期,骨折后2-4周纤维连接处成骨细胞增生,钙质沉着,原始骨痂逐步形成,其机械强度逐渐增加,达到临床愈合;第3阶段为第3阶段为骨痂成熟期,骨折4周以后,原始骨痂进行吸收和重建,使其内部排列及外部轮廓更接近正常,强度进一步提高。3编辑版ppt骨折对功能的影响骨折创伤后早期由于损伤引起的疼痛、断端移位,造成肢体变形、功能障碍。经临床复位、固定后使创伤侧肢体制动。容易引起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力和肌耐力减退,肢体负重能力下降和血循障碍导致的肿胀,使患者出现暂时性功能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4编辑版ppt康复治疗作用1期康复治疗作用:促进肌肉唧筒作用的恢复,改善肢体血循、淋巴循环,促进血肿、渗出物的吸收;促进骨折部位愈合,防止骨质疏松;维持一定的肌收缩运动,防止废用性肌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粘连、挛缩;改善身心状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5编辑版ppt2期康复治疗作用此期骨折已基本愈合,康复治疗着重于功能恢复,故又称恢复期康复。主要作用是解决关节僵硬,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解决肌萎缩后的肌无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工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开始2期康复治疗的时机为临床检查骨折部位疼痛消失,局部扣击无疼痛出现;X线片骨折断端有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骨折部位对位、对线良好。6编辑版ppt1期康复治疗要点首先注意患者肢体固定的功能位。非固定关节主动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尽早鼓励患者对患肢近端与远端未固定的关节进行各个方向的全范围运动,一天数次;根据患者的能力逐渐从被动活动、助力活动、主动活动到抗阻活动。7编辑版ppt1期康复治疗要点特别注意以下关节活动:①肘、腕部骨折的患者,在固定期间易影响到肩部的外展、旋转活动;肘部的骨折特别容易引起肘关节功能障碍;②手腕部骨折固定后易引起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外展受限;②下肢骨折内固定易引起膝屈曲、踝背屈功能受限。不负重下的关节被动活动或持续被动活动治疗。8编辑版ppt1期康复治疗要点当骨折涉及关节面时,易引起关节内外的粘连,像尺骨鹰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对关节活动的影响很大,功能预后较差。应尽早开始活动,活动设定的速度、范围、时间以患者能耐受为宜。CPM能促进关节软骨再生,防止关节粘连,不干扰创口愈合,故适用于关节周围骨折后的功能康复。9编辑版ppt1期康复治疗要点2患侧肢体静力性收缩练习(tens法肌力练习):石膏固定部位的肌群在复位稳定1天—2天局部疼痛减轻后即可开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对于一些下肢骨折后髓内钉固定的患者,尽早在矫形器保护下进行下肢部分负重训练。患者卧位时,在其下肢和床沿间放置坚固物体,让其双足支撑于坚固物体上,起到下肢部分负重的作用。此外,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天—3天在有效的止痛和固定保护措施下可让患者扶拐进行部分负重步行,这有利于骨折断端的早日愈合,减少了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促进功能活动自理。10编辑版ppt
骨折后康复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