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蜡烛第一课时(总第 8课时) 西蒙诺夫授课人: 班级:八①班学科:语文授课时间: 2014 年9月 22 日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 各有什么寓意?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 各有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蜡烛苏联西蒙若夫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①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 ②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过程方法】①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①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②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34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 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 年至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 年度列宁奖金。 1944 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 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 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 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蜡烛》(西蒙诺夫)课时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