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光棍节一年一度的光棍节如期降临人间。无论从过去鲜有人谈论的市井侩事,到如今铺天盖地充斥于各种媒体上的海量报道,抑或是议论光棍话题较多的是大学校园,俨然已经成为广大的“剩男剩女”的一大快事。有兴奋的,有萎靡的;有高兴的,有失落的;凡此种种。简言之光棍节的到来注定让自认为是光棍的饮食男女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光棍节既非土节又非洋节,据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起源于九十年代南京高校,是一种校园趣味文化的产品。1月1号是小光棍节,1月11号和11月1号是中光棍节,11月11号是大光棍节。一般说起光棍节,都是指11月11日,其来源就是这一天有连续4个“1”,个个都是“光棍”,形象地表达了“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的意思。光棍节的出现,其实并无实质性意义。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节日以我们平常人通用的爱情逻辑来解释,那便是因为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饮食男女,出于对社会变革翻云覆雨般爱情观的演变,以及各种各样对整个社会的世俗态度。光棍节其实只是存在于独立个体的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感官的东西。这一天的到来,其实和其他很多节日一样,存在与否,就看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从恋爱到婚姻,也是看你的意识态度,只不过婚姻被赋予了道德和法律的牵制。每年光棍节,大学里的“单身贵族”都要好好庆贺一番,到时会有各种联谊会,十分热闹。《单身情歌》成为这一天的热门歌曲,大学生借它唱出自己的爱情宣言——“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想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校园里“光棍节快乐”的短信或祝福语满天飞,QQ上见面的第一句招呼往往也是“光棍节快乐”,论坛上也会出现大量关于单身话题的贴子。有这样一条流行短信:“光棍节到了,小鸟恋爱了,蚂蚁同居了,苍蝇怀孕了,蚊子流产了,蝴蝶离婚了,毛毛虫改嫁了,青蛙也生孩子了,你还等什么?”“吃”自然也是少不了的。4根油条加1个包子是光棍节的吉祥物——四根油条就是“11·11”中的四个“1”,包子就代表中间的那个点,贴切地代表了“11·11”这个日子。糖葫芦是这一天的“宠物”,因为糖葫芦吃完以后就剩一根棍,正好是“光棍”。有人戏言:“吃了糖葫芦,‘光棍’变‘光贵’!”随着一批批大学生告别校园,光棍节也流传到社会上,被一些社会单身青年所接受,如今光棍节已经成为都市年轻人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天,几个单身朋友在一起或喝酒谈心,或K歌泡吧,或疯狂购物,尽情狂欢,体会“只羡光棍不羡仙”的感觉。光棍节的热闹聚会,是年轻人渴望爱情的一种热烈表达。据悉,社会上也有年轻人特意将婚礼定在这一天,就是为了赶上4个“1”的吉利,希望这“一心一意的爱,一生一世的情”能带给他们幸福。应该说,光棍节这一个性十足的节日,为校园文化增色不少。它反映了单身大学生的自我调侃和无奈——“光棍乐,光棍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光棍苦,光棍苦,已是二十五,衣服破了没人补”。其实大学生也不过是想利用这一轻松、幽默的节日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相互倾诉,放松身心,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只要能够正确引导利用,将节日活动和校园的文化相结合,不仅没什么坏处,还可以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有人说,光棍节的流行是一种社会多元化的反映,表明社会越来越宽容,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年轻一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爱情和事业的权衡也变得更谨慎。他们告别了动不动就为情所困的心态,变得更加拿得起、放得下,这是他们的爱情观日益理性与成熟的表现。世界上思维最为复杂的非人类莫属,而
走进光棍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