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方的魅力北京市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伤寒》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方发展的特点。随着临床经方治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就会越来越感悟到经方的无穷魅力。第一次跟随胡希恕先生抄方,见其一上午诊治 30 人许,他诊完后常叮嘱: “此患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个病人用五苓散……”因熟悉了用经络脏腑辨证,感到胡老治病奇特,贸然问之: “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 ”已显疲惫的胡老微微一笑: “慢慢给您讲吧! ”听胡老星期天讲授经方知识,才启开认识方证之门, 渐渐意识到中医还存在经方医学体系。不过几经春秋,仍感对方证认识浮浅,还须进行深入探讨,今出示不成熟的看法,望与同道共切磋。【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历代皆重视《伤寒杂病论》( 以下简称《伤寒》) 的方证研究, 是因书中出现了方证概念, 其主要内容以方名证, 如桂枝证( 第34条)( 赵开美本以下同)、柴胡证( 第104条) 等名称, 是以方名证的范例。《伤寒》主要构成内容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的诸多方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凡读过《伤寒》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 60 多个方剂和其适应证, 故有人把仲景书以方类证述其概要, 如柯韵伯的《伤寒论注》、吉益东洞的《类聚方》、胡希恕的《经方传真》等,把《伤寒》书中有关每一方证集中在一起,考证体悟每一方证, 以便于进一步认识和临床运用其方证治病。《伤寒》以方名证的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特点,也即构成《伤寒》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点。方证概念不但见于《伤寒》, 而且还见于《汤液经法》( 简称《汤液》)、《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可见其起源在《伤寒》之前。通过仔细读《伤寒》和考证可知, 方证不但是《伤寒》成书的基础,而且是《伤寒》理论的形成基础,是经方医学理论的基础【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胡希恕先生指出, 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是辨证施治, 而辨证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传说“神农一日遇七十毒,”是先民与疾病斗争写照的缩影, 标明我们的祖先, 在寻找、积累应对疾病有效药物时, 经历了反复探索和艰苦漫长的历程。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时已心记口头相传,我们的祖先生活于大自然界,受四季气候、黑夜白昼寒热影响,难免生病,病后据反应出的症状,寻用对应有效药物治疗,渐渐积累了用什么药治疗什么证的经验,这即方证的起源,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心记口传,当有文字时便记载成册,其代表著作即《本经》。《本经》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论述,是说根据症状反应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反映了经方方证的起源, 是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 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 开创了以八纲辨证的经方医学体系。《神农本草经》所记载:“麻黄, 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柴胡, 味苦,平。主心腹肠胃中结气, 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大黄,味苦,寒。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所记载 365 味药,显示了神农时代用药总结,用单方药治愈疾病的经验总结,亦即用单方方证对应的经验总结,反映了神农时代即用八纲理论,标志了经方基础理论的起源。《本经》对每味药的性味, 功能主治的记载, 实质是以八纲理论的单方证,如“瓜蒂: 味苦,寒。主治大水……咳逆上气,
感悟经方的魅力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