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上厕所那点事为何称上厕所成为更衣? 很早以前的有钱人家,上厕所是要换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厕所修得富丽堂皇, 一般都有十多个身着艳丽服装的婢女准备好了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门口迎候。从这一细节也不难看出, 为什么古人会把上厕所称为“更衣”。皇帝的厕所趣闻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581 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 便去厕所屙屎, 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 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 为了节约时间开会, 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 一会儿, 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 更是别出心裁, 居然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 新婚之夕, 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 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 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时, 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 只当是“蹲登坑食品”, 便全部吃光; 完事后, 侍婢端来一盘水, 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 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 一饮而尽, 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卫生用具——可知至迟从那时起, 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厕所打交道了。“虎子”后来变了称呼唤作“马桶”, 据说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 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 把小便解在里面, 表示对猛虎的蔑视, 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 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 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 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 爱不释手, 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 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 “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上厕所用什么擦屁股?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大规模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 如厕。而之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 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但是有记载显示唐朝时便有人使用纸来清洁, 因为唐朝时出现明文规定“不得用文字故纸”。关于用竹片清洁,古代印度也有同样做法,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 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使用厕筹的事情, 如毗尼母经卷第六: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有一比丘, 婆罗门种姓。净多污, 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诸比丘问言: “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 “我上厕时恶此不净, 用筹重刮即自伤体, 是
古人上厕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