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民族民间广场舞的价值启示呼伦贝尔民族民间广场舞的价值启示新时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程, 是在国家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展开的。随着社会整体转向以工业文明为主的现代化建设,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精神世界将彻底改变。伴随着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创造环境的丧失和传承者的离去,使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必然性。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任重道远、时不待我。但是, 保护不等于留存, 关键在“生”———有生命力、生长力和“生育力”, 要活生生的存在, 并切实参与改善现代社会生活。在这方面, 呼伦贝尔文化工作者对呼伦贝尔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做了极为有益的尝试。一、“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式作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 是为满足劳动人民社会实践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生活实用文化。即在新的社会环境和价值体系中, 使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功能发扬光大, 成为各族人民现代生活中一个积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在健全现代人格构成、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类生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这就要求在对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加工后,重新还给人民。呼伦贝尔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工作者在对原生态舞蹈“语汇”进行全面细致的挖掘、整理之后,进行了必要的提炼加工, 选择了最具呼伦贝尔特色的巴尔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的 16 支民间舞蹈,并以适合大众广泛参与的广场舞形式进行推广、普及。从 1997 年开始的短短几年间,呼伦贝尔民族民间广场舞(以下简称广场舞)在呼伦贝尔迅速推广、普及,并于 1999 年在自治区举办的“东胜杯”舞蹈比赛中获第一名; 2000 年在文化部举办的“群星奖”广场舞比赛中荣获金奖。海拉尔区中小学已把它作为乡土艺术教材; 呼伦贝尔学院把它作为一门学生必修课开设。如今在呼伦贝尔, 无论城市、牧区、农村到处可以看到广场舞表演者的身影, 成为与呼伦贝尔自然生态相协调的一道人文景观。广场舞的普及, 使呼伦贝尔民族民间舞蹈代际传承的自然延续过程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进行“流通”, 使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建立在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它的根基更牢,传播更广,生命力更强。二、内在价值的驱动作用呼伦贝尔民族民间广场舞在呼伦贝尔快速普及, 并迅速走出呼伦贝尔,走向自治区,走向全国。除科学合理的推广、普及手段外,广场舞自身的内在价值起着十分重要的驱动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构成广场舞的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于狩猎、渔猎、游牧和农耕文明时代, 是各民族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 集中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信仰。在漫长的历史中, 巴尔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都长期信仰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的萨满教。在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语汇”中,都可看到对动物图腾的尊崇。如鄂伦春族对熊的模仿,鄂温克族对天鹅的模拟……藉此乞求风调雨顺、保佑狩猎成功, 祝福生命平安, 是古代先民面对残
呼伦贝尔民族民间广场舞的价值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