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不同时期预防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施用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50mL/hm2,考察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始穗期、抽穗50%时、齐穗期分别施药1次,%、%、%,效果较差;在抽穗50%+齐穗后7d各施药1次、齐穗期+齐穗后7d各施药1次,%、%,防效良好,可以作为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适用技术而应用于生产。关键词小麦赤霉病;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用药时期;用药次数;+5文献标识码A 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一旦流行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小麦赤霉病只能防,不能治,目前农药市场上也没有对小麦赤霉病高效、速效的治疗药剂,多采用多菌灵进行防治[1]。为完善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控制或减轻危害程度,特引进新复配制剂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开展不同时期的药效试验。 1材料与方法 ,土壤肥力中等偏上。11月15日播种,。基肥施复合肥(17-17-17);追肥3次,每次施用尿素525kg/hm2。 。试验药剂为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噻苯隆(能百旺)组合、青皮桔油助剂。 %唑醚·戊唑醇悬浮剂用药时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分别为破口始穗期施药1次(A)、抽穗50%施药1次(B)、齐穗期施药1次(C)、抽穗50%施药1次+齐穗后7d施药1次(D)、齐穗期施药1次+齐穗后7d施藥1次(E),以不施药作空白对照(CK)。每次施药量均为450mL/hm2,各处理面积均为174m2,其他管理措施相同[2-3]。 ,各药剂处理区均混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噻苯隆(能百旺)组合和青皮桔油助剂,药液量为600kg/hm2,其中齐穗期各处理均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5g/hm2防治蚜虫。具体施药时间为破口始穗期3月30日、抽穗50%4月1日、齐穗期4月5日、齐穗后7d4月12日。 3月30日小雨转阴天(雨后施药),气温7~21℃;3月31日阴到多云,气温4~13℃;4月1日(抽穗50%施药)晴到多云,气温7~18℃;4月2日多云转小雨,气温12~17℃;4月3日小雨转多云,气温13~16℃;4月4日小雨转多云,气温13~14℃;4月5日(齐穗期施药)晴天,气温12~23℃;4月6日晴天,气温16~25℃;4月7日晴天,气温17~27℃;4月8日晴天,气温20~31℃;4月9日晴天转雨,气温10~31℃;4月10日阴转小到中雨,气温12~19℃;4月11日小雨转晴,气温9~13℃;4月12日(齐穗后7d施药)晴到多云,气温9~18℃;4月13日多云,气温14~21℃;4月14日阴转晴天,气温14~21℃;4月15日多云,气温12~20℃。
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不同时期预防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