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书评 1 / 11 如何评价《三体》系列小说? 古往今来所有的努力, 所有的奉献, 所有的灵感, 所有如日中天的人类天才, 都注定要在太阳系的无涯死亡中灭绝。而整个人类成就的殿堂,必然无可避免的被埋葬在毁灭的宇宙碎尘下。……尽管死亡是自然控制伟力的记号和标志,但人仍然是自由的。——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心事浩渺连广宇, 而刘慈欣的《三体》便在星空与道德律之间犹疑徘徊。太阳系如瀑布般流入二维的图画, 人类此刻才意识到, 面对茫茫宇宙, 自己实在是太过弱小。星芒如剑闪寒光, 漆黑的背景中, 坟墓比星辰更密集。时空不过是荒野, 生存与希望都是奢侈, 人类如何安稳?当面临末日时,人类又当如何抉择? 当末日打击降临, 人类在冥王星上建立了墓碑, 地球文明的墓碑, 而现代科技手段都无法让资料保存一亿年,因而只能将字刻在石头上。人类甚至并不指望谁能读懂, 墓碑是给自己的。《三体》系列曾多次出现墓碑或者纪念碑, 从最初的红岸基地碑, 到三体人的钟摆纪念碑, 再到叶文洁的墓碑, 直至最后人类的墓碑。面对墓碑, 一方面能够感受到人类的面对浩劫的渺小,另一方面却显得悲剧而崇高。 2 / 11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写道, 有一面墙, 向上无限高, 向下无限深, 向左无限远, 向右无限远, 这墙是什么?这不是宇宙, 而是死亡。面对似乎永生不灭的宇宙, 人类与文明显得如此渺小, 更何况甚至连宇宙也经历过数次的降维死亡,而成为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刘慈欣似乎无法找到坚定的信念, 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他几乎像是被打上思想钢印的人一样在挣扎着。《三体》三部曲全篇八十八万字, 他像上帝一样创造了一个世界并描写他, 从我们熟悉而陌生的“文革”, 直到时光的尽头。从过去到永远, 从四维到二维, 从人类走进澳大利亚到太阳系最终成为二维图画,不能不令人感叹,刘慈欣的想象力已非一个宇宙所能局限。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惊异取决于其陌生化手法, 然而其动人的魅力却来自于与现实的连结。某种程度而言,“三体”是一个隐喻, 其最终仍旧指向我们的现实。 2006 年, 时值“文革”爆发 40 周年, 科幻小说三巨头“何慈康”(何夕、刘慈欣、王晋康) 中有两人创作了与之有关的作品——王晋康的《蚁生》与刘慈欣的《三体》。这是一个信号, 新生代科幻作家经历了十几年的写作过程, 科幻小说已逐步转向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文本。而《三体 3》在知识界引起的广泛讨论无疑更加证明了这一点。除却先锋文学的实验外, 关于“文革”的书写大致有两种: 一是挺身抗暴的英雄,二是苦难深重的民众。《三体》未能另辟蹊径。在“文革”中, 叶文洁遭到了数次欺骗、背叛, 然而, 主流文学中的救 3 / 11 世主形象并未出现, 她在整个“文革”中始终未能被拯救, 她对人类也愈来愈失望,因而最终按下了按钮,向整个人类复仇。“文革”是一场灾难, 并被归咎于人性之恶, 然而这恶并未随着“文革”的结束而消逝。叶文洁曾经约谈那些迫害自己父亲的红卫兵, 他们将一切都归咎于时代,并认为自己在荒谬的时代中没有罪过,拒绝忏悔。而随后伊文斯的经历中, 整个工业文明也被描述成一种灾难, 并将这种灾难归咎于人性之贪婪。从中国到世界,从“文革”到工业文明,灾难弥漫整个世界,而“愚昧无知”的大众却意识不到这些。这灾难不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事件, 而是具有普遍意义; 不是机体某处的病变,而是扩散全身的癌症——人类似乎已经无可拯救。与之相应, 三体文明经历了 200 次的毁灭与重生, 这毁灭却是由于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所致——三个太阳的不规则运动。然而, 叶文洁与伊文斯始终未能看到, 三体文明的危机也有其内部因素, 三体人并非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但是当“人类”整体堕落之后, 只能依靠外来的“天罚”, 第一次,“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 因为有了三体文明作为他者。由此,人类终于真正意义上将目光投向了宇宙,然而,宇宙的黑暗远远超乎想象,人类踏上了漫漫的自我拯救之路。当叶文洁第一次发出信号后,收到了一个三体人的回音, “他”警告叶文洁不要回应, 否则便会面临灭顶之灾。为求生存, 三体世界演变出一套极为高效的集权体制——这在“三体游戏”中的突出表现便是秦始皇能够调用三千万士兵, 制造出庞大的人列计算机——但在集权统治下,作为个体的三体 1379 号监听员却感到生不如死,于是 4 / 11 便产生了对四光年外那个美好世界的倾慕与爱护。与叶文洁一样,他们都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做出了对整个文明的背叛, 他们之间又真的如表面所见那样,差异巨大吗? 除此之外,《三体》中还有许多一望而知的现实影射, 如称叶文洁为“统帅”、最高指示、大国之间的博弈、联合国权威等等, 但最为关键并始终贯穿的是关于社会制度的解决方案, 进一步说, 是处于黑暗森林之中的人类的政治体制问题。政治
如何评价《三体》系列小说?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