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之后------说说寺庙里的那些事在我原、城镇、乡村,特别在风景优美的深山老林,人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独特的建筑,飞檐翘角、筒瓦黄墙,听到钟鼓齐鸣、诵经声声,这就是人所周知的佛教圣地-----寺庙。寺庙原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属皇帝之下的高级行政机构。汉朝初时,为了迎接西域高僧从印度游学而来,就在都城洛阳的东郊,专门改建了一座有宫殿特色的建筑,供翻译佛经和传经讲学。由于佛经和佛像由一匹白马驮来,这座建筑就命名为白马寺。此后,凡僧尼居住之处就统称为“寺”。从北魏开始,寺院就在中华大地开始兴盛。庙则规制较小,如祖庙、家庙、宗祠、祠堂等,主要与家庭或宗族有关,用于奉祀家族祖先或先辈贤哲。随着佛教的兴起和推广,寺和庙的建筑形制趋于程式化,并逐渐融于一体。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达到顶峰,仅洛阳一地就有寺庙一千多座。唐代诗人曾感叹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实则全国至少数以千计。佛教在中国流行近二千年,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宗派的佛寺,在建筑规制上存在某些差异,但大体都是以佛殿或佛塔为主体,布局上沿袭中国传统的庭院对称形式。寺庙实质上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清净修道的场所。依照佛法中的戒、定、慧,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超越生死和苦难,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终极解脱,以此度化到罗汉,再度化到菩萨。菩萨是因位正在修行的圣者。有时人们也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修为有道的居士称作菩萨,这是另一种宽泛性概念和称谓。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通过修持度化成佛,佛则是修行已经圆满,达到最高果位者。由于寺庙大多修建于山林之中,其大门一般建成为耸立的牌坊或牌楼,俗称“山门”。没有牌坊、牌楼作为大门的,常建有山门殿,配置三座门,象征佛教中的“三解脱门”。一般中门稍大,称空门,东侧为无相门,西侧为无作门,山门由此成为僧俗两界的分界线。山门殿里,常塑有气势威严的大力金刚像,手持金刚杵,为守护佛法站岗放哨。佛教传入初期,大力金刚神只有一位,历经漫长时光后,在民间的推动下又增添了一位,使其左右侍立,分工合作。其中一位横眉竖眼,双唇紧闭,“哼”从鼻出;另一位则怒目圆睁,一脸凶煞,张嘴“哈”声。民众受《封神演义》的影响,就将这两位附会成哼哈二将。进入山门后,迎头可见寺庙东面的钟楼和西面的鼓楼。根据“晨钟暮鼓”之说,早上先敲钟,以鼓和之,晚上先击鼓,再以钟应之。有的寺庙的钟鼓楼内还供奉神佛。天王殿是进入山门后的第一重大殿,殿内供有六尊像:中间供弥勒,正对山门,其背后供韦驮,面对大雄宝殿。两位背靠着背,中有隔板,相互依靠,各有职守。有的天王殿外常会挂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与对联相关联的这位弥勒佛大有来头。作为未来佛,他是佛陀释迦摩尼涅磐后的继位人,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接班,因而具有崇高地位。弥勒佛的形象一般有两种,一种显佛像,与释迦摩尼佛和燃灯佛一起,供奉在某些大雄宝殿;另一显菩萨像,头戴宝冠,身着天衣,颈披璎珞,单独侍奉。现代许多寺院中所供的弥勒佛,就是常说的大肚弥勒。其实弥勒是姓,在梵文里意为慈悲。这位笑口常开的弥勒形象已经本土化。他原是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身宽体胖,肩背口袋,经常行走在闹市,点化大众。后来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圆寂,临终时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总不
山门之后——说说寺庙里的那些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