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公园规划建设初探以济南市佛慧山山体公园规划建设为例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山体公园是依托城市山体建造的公园,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而且在城市绿化美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济南市佛慧山山体公园规划建设为范例,从规划布局、设计理念、景观节点、植物选择等方面对佛慧山山体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论述,并对当前山体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为今后城市山体公园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佛慧山;山体公园;规划建设;绿化种植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20200415055 收稿日期:2020-03-13 作者简介:由荟圆(1983-),女,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山体公园是指在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内,位于城市内或近郊,以自然风光为主,具有山地特征的自然景观区域,以生态保护、游覽休闲、健身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主要功能的开放性公园[1]。 1项目概况佛慧山山体公园位于济南市东南部,与千佛山遥遥相望,是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山体公园内名胜古迹众多,其中,黄石崖造像为山东省最早的摩崖石刻造像群;开元寺遗址可追溯到唐开元年间;大佛头造像始建于宋朝,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均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慧山山体公园内林木茂盛,植物种类繁多,山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有誉为济南市72名泉的长生泉、秋棠池分布其中。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景观得天独厚。 2设计原则佛慧山山体公园遵循因地制宜,注重保护,维护原生景观形态,减少人工痕迹,低成本维护管理的规划设计原则。以景观、道路、节点等为设计要素,从山体公园的视觉空间与景象特点、道路游线、人们心理需求几方面来进行山体公园设计。 3规划建设在佛慧山山体公园建设中,主要兼顾功能需求,以保护自然、历史文化为主,完善道路系统、绿化种植,并且为游客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 ,地形峰峦起伏,涧谷萦回,独具山林特色。建设过程中,对景区内原有的自然风貌景观进行保护和利用,减少对自然山体和植被的干扰与破坏,保持原有的山地特色,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做到“依山就势,自然天成”,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植物生态资源,将佛慧山分为黄石崖游览区、开元寺游览区和生态保护区。 《佛慧山景区详细规划》,共规划58处景观节点,结合佛慧山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对山体公园中功能性强、独具景观特色的节点等进行详细设计,着重竖向设计,使空间视觉、植物配置等更加合理[3]。其重要节点有智慧禅心、空谷寻幽、千米画廊、开元寺遗址、黄石崖造像等。 ,与千佛山公园南门相对,属于佛慧山的山谷平地,视野开阔,因此设为山体公园的主要入口。 ,园路屈曲蜿蜒,板桥亭廊相望,旱溪水景、樱花广场、黄菊遍地、彩叶漫天。在此处安置了《对弈》、《奏乐》2组小沙弥雕塑点缀其中,与周围环境共同构成景观主体,体现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佛教文化气息,又增添了游览意趣。沙弥与禅宗智慧,演绎悟道故事,导引游人心趋清幽园林,触摸禅宗文化,感受佛家智慧。 ,海拔350m处。黄石崖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北魏、东魏时期佛、菩萨造像共92尊,分为7区,,小的仅20cm,是山东重要的佛教史迹,也是济南最早的浮雕群,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4]。此外还有造像题记11种,是北魏孝明帝正光4年(523年)至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作品。 2013年对黄石崖崖壁造像进行保护(图1),沿崖壁外侧修建栈道(图2),对有造像的崖壁预留出1~3m的保护空间,使造像在可视范围内,又避免游客触碰。 ,古朴的石板桥、塑木的栈道、糠粮砂铺就的游览道路,无不体现天然朴拙的风格,在此不闻城市的喧嚣,将身心交付于这清幽空灵的山林之中。 ,明初改称开元寺。唐开元年间始建,宋景佑年间(一说宋建炎3年)重修,因寺建于佛慧涧中,因此得名,后改名开元寺。该寺原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3面环山,翠柏笼罩,环境幽静。 2016年对开元寺遗址及残墙进行保护,遗址周边完善游览路线,梳理排水系统。
山体公园规划建设初探以济南市佛慧山山体公园规划建设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