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间文学样本.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论传统民间文学衰落缘由——以陇西秧歌为例汪小珉(班级:级汉语言文学云亭班,学号:51010423)[摘要]:“秧歌”是一个形式灵活民间艺术形式,在民间文学中属于民间小戏一类。本文以陇西秧歌为例,从国家政策和文化影响、“现代”对“传统”伤害、民间信仰意识淡化、秧歌本身形式不足、传承人和方法困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叙述,以小见大,尝试从中窥探出传统民间文学衰落缘由。[关键词]:民间文学;衰落;秧歌“秧歌”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形式,依据其内容和形式划分,归类于民间文学中民间小戏,属于秧歌戏系统。秧歌关键流传于北方,南方也有。其起源有些人认为,秧歌戏原本是南方农民插秧时所唱歌曲,这种情形适合于南方。而在北方,正确称谓应是“阳歌”,因为在传统民间信仰中,人间为阳,地府为阴,神为阳,鬼为阴,娱鬼和赞颂地府所唱歌称为“阴歌”,祭神和娱人所唱歌为“阳歌”,这些“阳歌”是在民间闹社火时演唱,陕西《葭县志》、山西《临县志》全部记载为“阳歌”。总而言之,秧歌是在农村节日社火中或农闲时节演出,其特点是化妆演出,重舞不重唱,动作很大,大扭大作,在表现民俗风情,生活情趣方面很有魅力。比较关键有陕南大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定州秧歌、山西祁太秧歌等。陇西在甘肃中部地域,陇西秧歌含有北方秧歌通常特点,另外陇西秧歌本身特点鲜明,比如纯粹方言化唱词、演出者极其夸张化妆打扮和演出动作等。在陇西秧歌内部,又依据不一样地域风俗习惯有不一样风格演出,如一样演出曲目,在山区和川区,其装扮和唱词不尽相同。比较有特色作品有《转娘家》《怕老婆顶灯》《十盏灯》《下四川》等。本文不对秧歌这种艺术形式极其特点做内部叙述,而是就其通常特点,尝试得出其多年来不停衰落缘由。笔者认为,关键缘由可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国家政策和文化背景影响(一)一个文化发展或产业兴起离不开国家政治经济制度,而对于民间文学来说,因为其集体性独特特征,相对来说在这方面受到影响较小,况且多年来中稳快速发展。应该说是多种艺术形式愈加繁荣时代,但陇西秧歌来说,事实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和中国民间文化保护政策不无关系。根据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条约》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含口头传说和表述;演出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相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五个方面。依据条约要求,对作为非遗之一秧歌保护远远不够,或是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没有提出此方面明确要求,或是有此方面要求也只是一纸空文,并没有多少实际性方法。(二)秧歌传输和演出关键阵地是农村,通常是在社火活动中进行演出,其演出目标通常是为了“祭神”,带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这和我们所提倡优异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对立,和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矛盾,这种思想源于落后区域民间信仰。所以这种矛盾是官方化提倡和保护秧歌瓶颈之一。二、“现代”对“传统”伤害信息化时代减弱了传统“秧歌”魅力。现代媒体越来越便捷是不可阻挡发展时尚,在这么技术革新下,大家闲暇时“取悦”手段也愈加方便和多样化,手机、电视、电脑等手段,快捷方便又丰富多彩,在闹社火关键时间,大家不再选择参与社火活动,更多是利用这些媒介来打发时间。要知道,曾经陇西秧歌“繁荣期”,反而是物质比较匮乏,通信技术落后时代,大家对秧歌“唱”和“看”,是关键精神享受,大家经过参与和感受这种民间艺术活动形式来放松

民间文学样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之乐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