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杭州、开封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大文化古都。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 表明 35 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 472 年越王勾践灭吴后, 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 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 迄今已有 2471 年。公元 3 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 10 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明成祖时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公元前 1100 年左右,南京属西周贵族周章的封地句吴。春秋战国时,吴国、越国、楚国先后占有过南京地区。周敬王二十五年(前 495 年),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筑冶城, 开办了官营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此地遂被称为冶城山或冶山。周元王四年(前 472 年), 越王勾践灭吴后,派大臣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秦淮河南岸筑越城, 又名范蠡城。这是南京最早的古城, 据此, 南京建城 2400 多年。越城范围很小, 城周长 942 米。但地理位置重要,控制秦淮河入长江的孔道,越王以此作为攻楚的根据地。周显王三十六年(前 333 年),楚夺越地, 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南京遂有“金陵”之称。南京地区出土的金爰、蚊鼻钱、铜砝码等, 反映了楚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三十七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属鄣郡。秦始皇南巡时经丹阳( 今江宁县小丹阳镇), 到钱唐(今杭州)和会稽(今绍兴),开驰道以通丹徒,来回都路过南京。南京与境外的通衢大道自此开通。公元 211 年, 吴国孙权由武昌迁来这里建都,改名为建业,并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依山筑城, 因江为池, 形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西晋统一后, 太康三年( 282 年) 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 313 年), 为避司马邺之讳,改建邺为建康。建武元年( 317 年), 司马睿偏安江左,建立东晋。以建康为都。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史称南朝。东晋改建的建康都城和宫城, 布局仿魏晋洛阳城, 基础仍为建邺城, 自后南朝无大改动。据《建康实录》记:“城周廿里十九步”, 宫城“周约八里”, 初皆以土墙竹篱为之,东晋末始部分用砖,自南齐建元二年( 480 年)正式建都墙始用砖。梁天监十年( 511 年),又增建第三重宫城。像这样有三重城的宫城,在城市发展史上尚属罕见,应与当时政治动荡、皇室惶恐不安有关。南朝时期,建康仍为冶铸中民,此时冶铁技术提高,创造了生熟铁混合冶炼法。东晋时,因冶铸业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污染,被迫将坐落在市区冶城的冶炼工场迁到县东南 公里的地方。南朝的建康,商业繁荣。“大市百余”个,市场名目繁多,且专业分工,一些商品有专门的市场。商品有三吴地区的粮食、丝帛、青瓷、纸张, 长江中游来的铜铁矿石, 海外的香料、珍宝等等。建康文化事业兴盛,城市设有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4 所学馆,培养人才。南朝时期的几部著名文史传世之作, 均成书于建康。如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南梁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刘宋范晔《后汉书》、斐松之《三国
六朝古都南京.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