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读后感张本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李思圆的《生活需要仪式感》。书中提到:“仪式感,是一种对生活认真、尊重、敬畏且热爱的态度。”“仪式感,其实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自己的专注力、反应能力和思辨能力迅速提升。”生活需要仪式感,教育更需要仪式感。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仪式感就是教育的信仰,当教育中信仰缺失,学生便会对学习浮躁而迷茫,教师就会对工作厌烦而懈怠。一所学校,只有尊重仪式感,并愿意花费心思与精力去创造仪式感、经营仪式感,这样,教师们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工作更快乐,生活更优雅;学生们也会获得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神圣感,并且学会秩序、规则、纪律与谦让。将爱植入到教育的点点滴滴,就是对教育履行的最有力的仪式感。具体体现是:教育活动中仪式感的营造和利用能有效地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仪式感的力量,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通过日常固定的小举动,学生渐渐形成对生活的理解。这是一种慢养育的力量。比如开学第一天,每所学校都绞尽脑汁,以丰富多样的方式举办开学典礼,开展入学教育,就是为了给师生一种仪式感,让师生以更好的状态、更积极的心态、更崭新的面貌,开始“新的旅程”。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会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许多常规性仪式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入队仪式、颁奖仪式、各种节日晚会、毕业典礼、主题班会活动、教室环境布置等以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感知与认同。每位老师都要重视并认真执行这些活动,因为学校和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学生才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热情,从而源源不断地焕发学习的动力和创造力。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课堂礼仪,如师生间的问候,学生的课堂提问、倾听、发言、作业要求等等都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敬畏,强化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课堂应该有点“仪式感”,因为讲台是神圣的。既然神圣,那么教师就应该怀着敬畏之心讲课,教学时要有使命感、紧迫感,要有严谨认真态度,对课上的学生严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取得了进步和成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且要设置特定情境,强化师生认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就感。比如:当学生精彩发言之后,全班同学有节奏的掌声鼓励;让优秀作文的作者登台朗读;把学生的优秀作业张贴上墙展示;学生取得成绩之后的颁奖仪式等,都会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愉悦
《生活需要仪式感》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