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的概念
“园林”一词最早见于441-513年梁朝沈约所著《宋
书》中的《雉子游原泽篇
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
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
园林,在中国古籍中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
庭园、山池、别业等。但其都有共同的特征,即一定的
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
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
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在造园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美学原则,追求
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刻意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讲究自然美
含蓄美。布局呈现生态型自由式,追求自由灵活;西方园林以几何
建筑为美学原则,园林要素按一定的几何规则设计组织,保持中轴
对称布局,讲究人工美、图案美,强调理性和秩序。
2、在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园林为主体,建筑
为园林服务;而西方园林是以建筑统领园林
3、在植物配置上,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多种方式,以自然形孤植
散植为主;西方园林以整形对植、列植为主,花卉讲究图案
4、在园林艺术构造上,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
学等手段;西方园林借助雕塑、工艺美等
5、在文化渊源上,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
追求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受科学理念影响较大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是渊
源久远、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发轫于夏商周。至先秦,
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已初见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化与宗教的兼收并蓄,使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并促成
了唐宋园林的兴盛。至明清,中式园林最终成熟并发展成
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体系。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物的分
析看,中国古典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
转折期、全盛期、成熟前期、成熟后期。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
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
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
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而那些被选择
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
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
动物的“囿”。
从殷周时期商纣王在沙丘营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囿
作为我国园林的起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先秦及秦汉时期
生成期是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
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漫长岁月,相当
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
个特点
片地宽广。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
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
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一时期著名的园林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
央宫、思贤园、东苑、乐游园、甘泉池、建章宫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
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这一时期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以直接利用自然山
水为主,规模宏大,但园林造景处于萌芽阶段。园林建筑
以大型的宫殿为主,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罗列在自然
环境中,还缺乏因地制宜、随势造景艺术手法的应用,园
林类型单一,处于比较原始、粗放的状态。
主要特征: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
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
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
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
重的神秘性。
-魏晋南北朝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这
时期的人,不愿意像传统的隐士在深山里过着清苦的
生活,而是主张隐与仕的结合,既向往自然山水的享受
又不排斥世俗的物质生活追求。于是他们在城郊山清水
秀的地方造别墅或宅院。
皇家园林的狩猎、通神、求仙功能减弱或仅具有象征意
义,游赏功能逐渐突出。虽然仍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皇家
气派的制约,但景观规划较为细致,到南北朝后期受到
私家园林影响,造园艺术开始升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过渡阶段,以自然美
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造园活动,由模仿自然山水
发展到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并列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著名园林有:张伦府苑、辟疆园、琼圃园、灵
芝园、华林园、铜雀
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典园林知识分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