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总第182期 2008 06 民俗民艺 Folk Customs and Art 民俗民艺 Folk Customs and Art
黔江张氏庭院窗花及石磉礅雕刻艺术研究
Study of the Window Decoration and Stone Carving in the Courtyard of Zhang’s Family in Qianjiang
余继平 Yu Jiping 内容摘要:张氏庭院窗花雕刻和石磉礅雕刻是依附于建筑的实体,它紧紧结合建
筑构架原则和各构件的造型,根据建筑本身的特点量材加工。建筑雕刻作为传统
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营构观念、价值观
念、道德伦理、审美趣味和风俗观念,是塑造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格调的模型。
本文对张氏庭院的窗花和石磉礅雕刻艺术进行描述,旨在引起人们对张氏庭院建
筑窗花及石磉礅雕刻艺术的重视,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黔江、张氏庭院、窗花雕刻、石磉礅雕刻
一、乌江流域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建筑雕中郡)等州,地广人稀,占田多者,须人徙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传播。”[4] 从渝东
刻艺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耕垦,富之家,诱家户举室迁去。”元末南土家族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建筑工匠制
民居建筑作雕刻艺术为一种造物活明初,战争使人口大量减少,于是“江西作技术的提高,不难看出渝东南土家族地
动,是一种经济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实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又一区民间手工业,不仅有自身实践发展的原
用性艺术特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次战争造成江西、湖广等地大批汉人逃避因,汉族文化的传播因素也促进其发展。
它直接为广大民众社会生活服务,并受到战乱而移居境内。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 正是汉族工匠的到来,促进了乌江流域渝
一定社会经济规律制约。改土归流后,废除了“蛮不出境,汉不入东南的“三行会”(主要是石、木、泥三
黔江位于乌江流域渝东南,古称“巴峒”的禁令,并鼓励由江西、湖广等地移匠,在唐代成立了“三行会”)民间组织
之南鄙”,世居民族多为“濮”人、巴人民入川,落籍县境垦殖。清光绪《黔江县志》[5] 的发展,才使得建筑工匠“技术亦精”。
后裔。《华阳载:“秦汉以载:康熙元年(1662 年)“土寇初平,人移民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使得土家民
后,濮人分布于西南各省,在四川的濮人民星散,知县锐意抚绥,招徕甚众”。[2] 大间建筑文化艺术得到充分扩展。乌江流域
多散居盆地东部。”[1] 宋《太平寰宇记》载: 量的汉人陆续迁入,其中也有不少汉族手土家民居建筑的形式与风格在借鉴与交融
“杂居溪洞,多是蛮僚”,“多棚居崖处”, 工业者不断迁来定居于大小城镇和乡村, 中,遵循本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且聚族而居。至迟到唐代,仍是处于采集传播先进技术。如《永绥厅志》记载:“工并根据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结合小青瓦、
狩猎生产方式中,直到宋代,当“土家”役多有外至者,技艺较土人为巧,近日彼白粉墙的江南民居建筑以及黄土高原的井
作为一个民族得到承认时,渝东南地区的此相同,技术亦精。”外来工匠改变了“自院式建筑、北方民居的四合院等建筑特征,
土家族与汉人才发生了较多的经
庭院窗花及石磉礅雕刻艺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