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荣八耻荣辱观的论文—教育教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思想,立即在全党全国引起了热烈的响应,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提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八荣八耻”荣辱观,是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改革的观念、法制的观念、民主的观念、科学的观念等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群中,也出现了道德失范、信用失守、荣辱混淆、法纪松弛的现象。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显得十分必要、重要和紧迫。“八荣八耻”荣辱观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适时提出的。
2、“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今年是实施“十—五”规划的第一年。为了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进而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除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准备雄厚的物质力量外,还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精神支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八荣八耻”荣辱观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适时提出的。
3、“八荣八耻”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发展要科学,社会要和谐,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念,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肯定是难以实现的。有了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就有了实现的精神指导和思想支撑。“八荣八耻”荣辱观正是适应这种现实需要而适时提出的。
所以说,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荣八耻”荣辱观具有科学的、深刻的理论内涵
1、“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基本要求。“八荣八耻”是对上述道德建设要求的继承与发展。“八荣八耻”中的前四个荣就是前四个爱,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对“爱社会主义”的内容,联系现实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又提出了四个荣,即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样就形成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的发展也在于不仅从正面提出了坚持什么,而且一一对应,提出了反对什么,是非界限十分明确,更具备了战斗性。
2、“八荣八耻”构成了一个科学的荣辱观体系。这八个荣耻中,前两个是讲目的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目的。第三、第四个荣耻是讲手段的,崇尚科学、辛勤劳动是我们必须应用的基本手段。第五至第八“四个荣耻”是讲信条的,诚实守信、团结互助
关于八荣八耻荣辱观的论文教育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