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翻译教学反思
牡市八中 周美慧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文言文的掌握是中考必考容,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文明的结晶。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佳作名篇,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还应有教之以“为人”、“为学”之道。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却成为教师教学的死穴,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因为文言文考试的重点在翻译。教师总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讲解文言文的字、句的翻译上,试图通过反复、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为详尽,掌握的更准确。谁知这种用心良苦不仅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文言文的课堂氛围极为沉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索然,甚至感到厌倦和畏惧。还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文言文教学时间,又使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不辞辛苦”的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从头强调、讲解到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上不停的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笔记。情况再好些的教师,可能会在解决字音、翻译课文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背景、升华主题思想,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改变初中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
然而,初中接触文言文,是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对日后的进一步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传授和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思考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寻求一种情趣盎然的教学式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在此,将自己的几点教学心得进行梳理,愿与大家商榷。
一、新颖巧妙的导入设计
文言文体现的是古人的表达方式及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与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距离,这是学生对文言文感到索然寡味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导入上多花心思,一个良好的导入设计,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就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例如,对于游记类的古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以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醉翁亭秀丽的自然景色,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对该景色进行描述和联想,激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再顺势引导学生将主题引导到新课的容上。对于传记类的文言文司马迁的《涉世家》,可设计如下问题:《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涉列入“世家”中?课文中记述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 通过展示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让学生对人物的生活背景和事件有所了解,再将焦点聚焦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上。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自然的过渡到新的学习容。此外,叙事类的文言文,可以通过预先设置一些贯穿全文思想的问题,在环环相扣的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契机,充满兴趣的去研
读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主动的梳理文言知识和思想。但切忌问题的设置太直接,太直接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感到兴趣索然,最理想的提问是学生需要通过一定深度的思考才能够获得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
文言文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