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小康社会一、中国小康思想源说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于《诗· 大雅· 民劳》篇, 首次诞生“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的“小康”之咏后。据今二千五百年前, 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阐释“大同”、“小康”思想。孔子的这种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至夏、商、周三代的史影, 认为夏代以前存在着一个大同社会。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 礼运》篇作了如下记载:“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不出于身,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此社会的原型实际上是根据夏代以前有关原始社会而构说的太平盛世,孔子通过对原始共产制社会的描叙,展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美丽画卷,从而, “大同”理想社会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憧憬的最高境界。同时, 孔子在篇中又描写了小康社会的景象:“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 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 在势者去, 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这里, 虽然是专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小康社会作注, 但古代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思辨由此而初立: 其一,“小康”系“家天下”而非“天下为公”;其二,劳动成为个人谋利手段,不再是自觉的共同劳动;其三, 百姓安宁的生活环境也许不再,然“小康”仍不失之为一个美好的社会, 因为“礼”无处不在,有了“礼”就有了社会准则,就可以约束人心,就可以使君臣有规序,父子有亲情,兄弟和睦,夫妻恩爱。即使统治者背“礼”而行,也必将亡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小康社会是相对大同社会而言的,“小康”是与“大同”相对一种社会状态和理想。大同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天下为公,“大同”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理想社会模式。虽然儒家之意大都在“大同”,志为最高纲领。但行事却在“小康”,即把“小康”作为实践目标。在《孟子· 尽心上》中, 我们见到了孟子“王道”理想中描绘的一个农户小康生活: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 无失其时, 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 匹夫耕之, 八口之家, 足以无饥矣。”孟子还描述:“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这可以理解为虽不言富, 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然而, 理想归理想, 行事归行事。一幅无名氏《圣迹图》, 对主张“大同”、“小康”的孔子, 为其政治主张的实现, 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做了生动的描绘。到了宋代, 洪迈还在《夷坚甲志· 五郎君》中渴望“然久困于穷,翼以小康”,强烈地表达了对脱贫奔小康的企盼。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用狐鬼故事讲述“小康之家”:“妻言:‘自汝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 不屑旧业云”。此出成为后人“小康之家”的俗谓。清末儒家学者康有为写了一
论中国小康社会.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