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经典战略理论阶段、产业结构分析阶段(波特阶段)和核心能力理论阶段。核心能力理论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 它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 & )于 1990 年首次提出的, 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 petenceoftheCorporation ”)一文已成为最经典的文章之一。此后,核心能力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之一被广为关注(Prahalad,1993 ; amel&Prahalad , 1994 ; Coombs , 1996 ;) 。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一种新的竞争范式——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战略( Hamel&Heene , 1994 ; Foss&Knundsen , 1996 ) 。应该说,核心能力理论是当今管理学和经济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 源于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等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不断探索,体现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 1 、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 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 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 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 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 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 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 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 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 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 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 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 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在 80 年代, 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 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为了赶上日本企业, 美国的很多大企业纷纷进行重组和流程再造以谋求提高竞争力。重组虽然有时势在必行,能够使企业“变小”以改善短期绩效, 但这只是在纠正过去的错误, 而不是创立未来的市场。一些精明的企业, 在认识到重组企业是条死胡同后, 转而进行再造工程。再造尽管能够使企业“变好”, 但并无与众不同, 只不过是个优秀的模仿者而已。因而如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内领先, 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核心能力理论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 一经提出, 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并成为研究的热点。二、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意义 1 、它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之源:在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竞争日益激烈, 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企业的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结果, 而被看作是企业深层次的物质——一种以企业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生产大批量消费者难以想象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 企业内
关于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