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负面对管理政策选择的影响
孟祥华* 孟祥华,1964年出生,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行业经济调控理论、企业战略管理。
Email:ec.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办公室,烟台264005)
摘要本文在概括我国传统文化负面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民族文化四维度理论分析了对管理的影响,并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支持的管理政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政策选择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这种知识经济所倡导的管理模式,也可以称之为“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对管理政策的选择有什么影响呢?
文化一词定义很多,被管理学界广为接受的是荷兰学者霍夫斯坦特(Hofstede)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所下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一组织成员或者一种区划下的人群在精神气质方面的集体性特征,这种特征使之与其他组织或人群区别开来。因而在这一群体之中总会存在某些行为习惯、思考方式和看事物的角度是为这一共同体的成员所特有的。霍夫斯坦特在大规模调查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文化四维度理论。下面根据这一理论描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政策选择的影响。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表现与特点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包括了一个群体的成员拥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哲学、以及宗教、法律、艺术等许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民族性格具有很多的优点,也存在一些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从表现上看可以概括如下。
个体上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平庸思想深深积淀在我们民族,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在行为上表现为言不由衷的病态谦虚,“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是我国人际交往中普遍奉行的戒律。在心理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稳倾向。从后果上看,是现实中我们所得到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抱怨。
注重系统与综合的思想的决策思维
在我国,系统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种思想在以后几千年的发展中潜移默化,成为我们思维过程中鲜明的特征。表现在现实问题的处理上,通常总是功能完备,面面俱到,然而内容空洞,注重形式。在归纳和演绎这两种使用最广泛的逻辑思维形式中,中国人更偏重于演绎的方法,总是习惯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或规章制度做为演绎的前提条件,一步步推演,从而得出对具体问题的评判准则。演绎体现着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段论和公理化推导。演绎的逻辑性很强,在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建构理论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演绎的结果总是事先已蕴含在认识的前提中,因而思维的创造性不强。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将两者的综合运用。对此,在牛顿之前的培根和笛卡儿早已给出了结论。
我们的社交心理特点是倾向以情为重,感情丰富而细腻,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赞赏“八面玲珑”,即要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这样才能皆大欢喜、不伤和气。这实质上是最注重家庭关系、血缘关系的归属感比较强、血缘关系外人际关系不重要的特征。这在实现生活中表现为复杂的裙带关系网。这种文化,一方面导致
0105090中国文化的负面对管理政策选择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