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山西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为规范我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工作,确保监测指标科学、合理,监测 数据真实、可信,特制定本方案。
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监测, 了解山西省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掌握农村环 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及动态变化, 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为制订政 策措施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监测范围与对象。 项目监测范围为全省 11个市 36 县〔项目县名单 见附件〕 720 个行政村。每个项目县随机选择 5 个乡镇(不含城关镇) ,每个 乡镇随机选择 4 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 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 5 户家庭作为监测 户;每个乡镇选择初中、小学各 1 所进行学校环境卫生状况监测。项目县、乡 镇、监测点(行政村) 、监测户的选择严格遵循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以 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二)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统一在 7-8 月开展监测工作。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现场监测、实 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
1.基本情况:包括收集项目县、监测点、中小学的人口学资料、环境卫 生情况、环境卫生管理、村容村貌、居民健康等基础信息。
2.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包括农村户厕类型、使用管理、粪便无害化 处理情况。
3.垃圾:包括垃圾来源、种类、数量、处理方式等情况。
4.污水:包括污水来源、种类、数量、排放方式、处理方式等情况。 5.病媒生物:包括蚊、蝇、鼠、蟑。选择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鼠类密度、 蝇类密度和蟑螂密度监测,选择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蚊虫密度监测。
鼠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鼠类》( GB/T 23798-2009)鼠迹 法进行;蝇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蝇类》( GB/T 23796-2009)
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蜚蠊》( GB/T
23795-2009)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蚊虫》(GB/T 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6.土壤卫生:包括土壤寄生虫、土壤 PH 值和重金属污染等情况。每个 监测点采集村中农田土壤1份。采样时,采集5-20cm深表层土壤,在1m2范 围内按照 5 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混合为一个样品。 用于蛔虫卵检测的样品总量不 少于50 g,用于重金属检测的样品总量为1000g左右。
蛔虫卵测定方法采用饱和硝酸盐漂浮法, 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 7959-1987)进行。
土壤 pH 采用电位法测定。 重金属测定土壤铅、镉含量。铅、镉的测定按照《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或《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 定 KI-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或其等效方 法进行。
三、组织实施
职责分工 。省级爱卫办负责全省项目领导工作, 协调落实配套经费, 制订计划、开展督导检查、考核评估,项目完成后及时总结并将完成情况报全 国爱卫办。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项目的全面具体实施。 在项目进行期间对监测 点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督导检查,现场工作结束后负责全省 监测数据的汇总审核、监测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的撰写,并及时与国家沟通, 解决在现场工作中及数据上报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土壤实验室检测、 辖区数据汇总审核、 监测工 作报告及技术报告撰写。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基本数据收集、 农村环境卫 生状况现场调查、病媒生物监测、土壤采集、基本数据录入等。
数据录入上报和审核。 监测信息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统一录入软件(另发)进行录入。各市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负责辖区监测数据汇总、 审核,并完成基本监测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的 撰写,要求监测数据于 2012年 10月 8日前、监测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于 10 月 20 日前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监测数据汇总、 审核后于 10月 10日前报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省监测工作报告及技术 报告于 11月 1日前将至省爱卫办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改水技术指导 中心。
(三)质量控制。
— 遵循科学、随机的原则, 严格按照要求确定监测点、 监测范围和对象。
— 调查人员应当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人员组成, 并经过统一培训。
— 参加监测工作的实验室要经过严格筛选,有健全的质量管理措施。
— 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开展现场督导检查、抽样复核,各级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对监测数据汇总、审核。
四、项目经费使用 该项目工作经费应严格按
(全)12年山西农村环境监测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