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子胡集二中张国新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⑵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⑶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⑷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 、难点: ①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②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 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三、教学准备: 酚酞、氨水、多媒体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多媒体演示法五、教学课时: 1 课时六、教学过程: 2 (一)、引入: 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 人经过花圃或酒店, 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 糖块放在水里, 会逐渐消失, 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 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二)、演示实验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 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 包括: 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三)、指导学生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两人一组做书 203 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 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四)、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 实验时, 氨水滴在棉花上, 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 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学生讨论】: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 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 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 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 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 (五)、投影: 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 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C 60 分子结构(六)、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讨论】: 这两个变化中, 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 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汇报与交流】: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 硫分子, 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
分 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