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辅导7
第七章 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与政策选择
第一节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薄弱
城镇是分散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非农经济成分膨胀的结果, 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
上的产物。
一些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 湖南851个建制镇非农经济产值达到 1000万元以上只有235 个。一些地方的领导无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不切实际地推进城镇化, 只重视城镇的硬件
建设不培育城镇的经济增长点,致使一些小城镇成为一座座“空壳城”, 出现硬件设施浪费、
土地闲置、楼宇关闭、“高楼大厦乞丐住”的现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缺乏
在一些地区,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门槛”很高,买房或建房的价格或成本很高,在 小城镇落户要交纳各种费用, 并且由于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清晰, 使得农民不
愿完全放弃土地进入城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小城镇的积极性。
乡镇企业支持力度下降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大批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市场
乡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与 80年代前期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乡镇企业出现增长速度放慢、 吸收劳动力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 使乡镇企业
在广大农村过度分散的问题难以克服。 进而影响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难以促进有效公共 需求的形成和扩展,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推动力。
二、非农化与城市化未能实现同步发展
乡镇企业空间分散布局
据1992年对全国乡镇企业的统计,全国 2079万个乡镇企业,办在县以上城市的只占 1 %,办在建制镇的只占 7%,其余的92%都分散在各村庄之中。
乡镇企业的空间分散布局导致以下问题:
1) 企业规模过小;
2) 土地资源的浪费;
3) 环境污染源增加;
4) 不能形成集聚经济效益;
5) 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6) 乡镇企业分散不利于中心城镇的建设,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7) 强化了农村兼业化现象, 制约了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其
结果是导致“非城市化的工业化” 现象的发生,成为阻碍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严重 桎梏。
小城镇人口的非稳定性
突出特点: “兼业人口”众多,“家家务工、户户种田”
“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居民兼业务农的状况一直没有根本改变。
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可以分为流动和稳定两阶段:
流动是农业劳动力离开农村和农业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稳定则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 “沉淀”于小城镇并稳定就业和居住生活。
我国小城镇人口发展仍处于这样的阶段:
非农化进程发展很快,城市化步伐依然滞后;
有形的物质形态的城市化发展相对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明显落
小城镇居民兼业务农现象的普遍存在, 造成其迁移行为具有暂时性、不彻底性和非稳定
性的特征。
三、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然而,从目前 与规模化发展还有
规模偏小
小城镇的发展只有达到最佳规模后才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部分地区农村小城镇规模还比较小, 有的小城镇只是初步具备了雏形,
较大的差距。这就限制了小城镇的聚集规模效应和辐射功能作用的发挥。
目前,我国建制镇规模主要是 1~5
小城镇建设辅导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