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基础知识
茶树的起源与演化
茶树原产地
中国的西南地区
有无野生大茶树,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
定就是茶树的原
中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野生大茶树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茶树原产
2年吴觉农所著的《中华农学会报》“茶树
文指出“中国有几千年的茶叶
历史,为全世界需茶的产地……谁也不能否认中华是茶的原产地”。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萘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
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论证,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云
南、贵州和四川则是原产地的中心
·5000年前发现
《神农本草经》
史料表明,茶的发现与利用,始于公元前2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二解之”。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3000多年以前开始栽培——巴蜀一带
据东晋常璩《华阳载,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时期,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巴蜀
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表明在巴蜀一带已有人工栽培的荼树了
唐宋——全国栽培种植
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专著、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指出:“茶者,南方志嘉木也,
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茶树形态特征
按茶树树型划分
乔木型茶树:主干明显,分枝
部位高,自然生长状态下,其树
高通常达3-5米以上,野生茶树通
常可高达10米以上。这类型茶树主
干发达,多半属于较原始的野生类
型茶树
小乔木型茶树:属于乔木、灌木
灌木型茶树
间的中间类型,有较明显的主干与
较高的分部位,自然状态下,植乔
株高度中等,树冠多较直立高大
木
根系叶较发达
型
灌木型茶树:无明显主干,树冠茶
较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树
-3米,分枝多出自近地
面根颈处,分枝稠密。根系发布较
浅,侧根发达,栽培最多。
叶型大小分类
根据茶树典型成熟叶片的面积大小进行划分
特大叶:叶面积60平方厘米以上
大叶类:叶面积4060平方厘米
中叶类:叶面积2040平方厘米
小叶类:叶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下
叶面积=叶长×叶宽×,其中:叶长不包括叶柄,叶宽
为叶基与叶尖对折后的中间部位
般情况下,大叶类所含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物质
较多,制成的茶味道浓烈,滋味收敛些略强;小叶类胡萝
卜素、叶黄素含量高,可制出高香茶叶。
叶片的特征
叶缘形态大都为平,但也有波浪形,叶缘上有锯齿,
般有16-32对
脉呈网状,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侧脉
般8-9对,侧脉间又分出几条细脉。侧脉从中展至2/3处向
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式的网状系统
叶背有茸毛,一般来说,茸毛多是鲜叶细嫩、品质优良
的标志之
茶树的生长环境
阳光
茶树生活的首要条件。茶树喜光耐阴,忌强光直射,喜漫射光。
温度
茶树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茶树性喜温暖:适宜温度20-30℃
水分
茶树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茶树性喜潮湿: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
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
壤
茶树生长发育的基地,是提供
势和據
茶树的栽培与采摘
采摘方式
手工采茶
机械采茶
茶叶采摘标准
1、细嫩采多数名优茶对鲜叶嫩度要求很高,大多是采摘单芽和一芽一叶,少数也有采一芽二叶初展的新
梢。根据不同荼类分别称"雀舌·旗枪″蓬心·等。釆用这一标准的有特級龙井、泂庭碧螺舂、君山银针
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竹叶青等,这种采摘标准,花工夫,产量不多,季节性强,大多在春茶前期采摘
2、适中采采用这种采摘标准采制的荼叶,主要用来制作大宗类。如内销和外销的眉茶、珠萘、工夫红
茶、红碎茶等,要求鲜叶嫩度适中,一般以采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这种采摘
标准,茶叶品质较好,产量也较高,经济效益也不差,是中国目前采用最普遍的采摘标准。
成熟采采用这种采摘标准采采割的茶叶,主要用来制作边销茶。它为了适应边疆兄弟民族的特殊需要
茯砖茶原料采摘标准需等到新梢快顶芽停止生长,下部基本成熟时,采去一芽四、五叶和对夹三、四叶
南路边茶为适应藏族同胞熬煮掺和酥油的特殊饮茶习惯,要求滋味醇和,回味甘润,所以,采摘标准需
待新梢成熟,下部老化时才用刀割去新枝基部
片成叶以上全部枝梢。这种采摘方法,采摘批次少
化工并不多。茶树投产后,前期产量较高,但由于对茶树生长有较大影响,容易衰老,经济有效年限不
4、特种采这种釆摘标准釆制的茶叶,主要用来制造一些传统的特种茶。如鸟龙茶,它要求有独特的滋味
和香气。采摘标准是俟新梢长到顶芽停止生长,顶叶尚
茶的基础知识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