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常见的逻辑问题
郗晓波
博客
形式逻辑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
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概念的两个方面
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大
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
为肯定判断和查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
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
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当然,思维过程
中还同时要求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
条规律(充足理由律)
辩证法至今为止也没有形式化,没有规律可循
、转移命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是咱们今天很
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级拿它来做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
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
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
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
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
(2011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第3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
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
建教化的工具。
[提示]在逻辑中,表示判断的语句称为命题。在同
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这
是同一律的要求。可用公式“A是A”表示。如果在同
思维过程中,不加说明地用一个完全不同的判断去代替
原有的判断,或者把有些联系或表面有些相似之处的判
断,当成相同的判断而互相取代,这就是转移命题。
判断是由概念联结的,判断的错误,追本溯源,往
往归结到概念的错误上。
二、曲解文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
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
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
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
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
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
个叛臣。
(2011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第3题)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
要听信。
该项错在对成语“人言可畏”的意义理解不当
是曲解文意。所谓“曲解文意”就是歪曲原意,作错
误的解释或理解。这是现代文阅读考查题中最常见的
设题方式。论述类文本经常引经据典,涉及一些文言
文,所以,出题者在转述时经常利用文言词语的多义
性来设题。文章经常因为“一字之曲,文意全非”
、偷换概念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
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
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
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
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
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
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
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
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
治阶级的耳中。
(2011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第3
题)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
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
的“徒歌
阅读理解,分析概念是重中之重。偷换概念的特
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
塞进新的含义。或者改变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
所指对象等,实际上偷换了概念的具体内涵
概念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概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含意。
四、篡改关系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
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
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
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増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
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
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
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
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
为人所知了。(2010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第3题)
,不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