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 ;
伏羲、神农、黄帝(皇甫谧《帝王世纪》 )
五帝有三种说法: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颛
顼、帝喾、尧、舜
第二节 人文初成
—— 殷商、西周
一、殷商的鬼神文化
1、夏代文化特色:风俗尚黑
2、商代文化成就
青铜器大量使用;殷商西周被称作 “青铜时代 ”,因为在殷商西周,人们已经很好地掌握
了青铜的冶炼、铸造技术,器具种类、制作式样及工艺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农业上,各种作物品种齐全,后来所说的 “六谷 ”已经基本齐备。已采用牛耕。
手工业相当发达。殷墟发现石工、玉工、骨工、铜工集中工作的场所。陶器有全身上釉
的,为以后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有比较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天文历法很有成就,有明确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
使用货币
文字的大量使用。现代人对殷商研究的成果,大部分根据甲骨文。
3、商代思想文化特色
商代最大的特色,就是特别重视鬼神。所以可以称作 “神本文化 ”。
国家的政治行为和国王的行动, 都要向鬼神请示。 鬼神中, 地位最高的是 “帝”或 “上帝 ”。
和鬼神打交道有专门的人员 —— 巫史。打交道的手段就是卜(龟卜)筮(占筮) 。
4、鬼神地位重要表现之二
祭祀活动频繁,规模盛大。
祭祀所用牲畜一次达四五百头。
二、周人的人本文化
1、三监:周灭商后,分商地为三部,封武庚为诸侯,派三叔(管叔、蔡叔、霍叔)监
视、管束他们,称 “三监 ”。
2、周人注重人:周人把商代人注重人和鬼神的关系换成了注重人和人的关系。
《诗经》: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殷人把天下臣民看作天子一人的财产, 国王对他们有任意处置的权力。 而周人则把天下
臣民都看作自己的子民,自己代天保护他们。比较而言,周人更重视如何治理臣民,使
他们能够更好地生存。
如果说周人的实行的是 “人本主义 ”,那么这种 “人本主义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
“民”的重视,一是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视。
在制度层面上:实行宗法制、分封制。
在观念层面上:礼乐文化(制礼作乐) 。
3、周人的礼乐所谓 “礼乐 ”:传说为周公所制, 其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可以从 《周礼》、《仪
礼》两书中见到。实际上这是一整套政治文化制度,包括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各个方
面。就其内容来说,又可分为形式和实质两个侧面。
4、礼乐的形式:就是各种礼节和仪式。从天子、诸侯,直到庶民,大到国家大事(祭
祀和战争),小到每一个人的吃饭、穿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的
行为规范。这样就在任何场合,做任何事情,都可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份,体现出君臣、
父子、兄弟、夫妻在尊卑、贵贱、上下的等级差别来。共有五类,称 “五礼 ”(吉、军、
宾、嘉、凶 )。礼不光是对人的,还有对神的,对鬼的。所以说,礼是为了处理人与神、
人与鬼、人与人的关系而制定出来的。
5、礼乐的实质内容:亲亲 、尊尊。其主旨是 “别贵贱、序尊卑 ”,以保证君主 —家长的
绝对权威。
6、礼仪成为制度:学者们都认为,礼仪成为制度,系统而又完备起来,是在西周。
7、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三、周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
;
3.“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敬天保民 ”形成后世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 。
总结:
范文澜据此总结,夏人为 “尊命文化 ”,殷人为 “尊神文化 ”,周人为 “尊礼文化 ”。
尊礼文化是对人的地位的承认,可以说是人对自我的觉醒,是文化上的提高和进步。
因为人的地位的被承认, 人和神的关系就有可能作出多种多样的新解释。到春秋战国时
期,这些新的解释就发生了。
第三节 轴心时代
—— 春秋战国时代
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
1、王室衰微,诸侯吞并
王室衰微,天子号令不行,无力阻止诸侯兼并。诸侯国由春秋初期的一百四五十个到不
满 十个。诸侯国内的各阶层地位发生变化。
2、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状况
、争霸使文化得以在大范围内传播
,使学术有可能产生分化、裂变
三、士阶层的崛起
1、春秋士阶层的来源有三:
一是原来的士人。进入春秋时代,士的安定平稳的生活被破坏。一方面,生活不再有保
障,除了 “六艺 ”以外,一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