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十二个月级
上册:
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注释】
⑴去:从这里走出去意思。
⑵里:中国原用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细茎或由植物芽苞长出嫩茎或部分。
【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择诗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一个方法。“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数字也是这种使用方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部分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很多漂亮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乡村生活图。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注释】
①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能够看清山有青翠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山往往是模糊,但画上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该听到水声,但画上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花,伴随春天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全部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特点。)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没有限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欣赏美资格。在这里,任何浮躁全部不行,?.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静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到底,这么,我们就会靠近此诗此画,这么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个美。王羲之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全部溶在一起,完美天籁之声!庄子所提“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和“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季节里尽情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生命燃烧般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近近是画中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感慨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画似乎代表着一个梦想,一个可见而不可得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心灵处于一个平静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幽思去寻觅世间最终能够寄托情怀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漂亮,而一切漂亮全部将隐于虚幻。而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宣纸或绢上作画。并和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成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效果。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家乡。
【注释】
静夜思:宁静夜晚所引发乡思。
疑:仿佛。认为。
举:抬,仰。
【译文】
床前有明亮月光,仿佛地上严寒清霜。抬头望着天上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名篇。平实朴素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细微动作描绘,写出了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小学二年级
上册: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十二个月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
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古诗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