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经典战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春秋战国经典战役》的内容,具体内容: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相关...
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一、邯郸之战
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 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