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〇年三月三十日-2- 目录 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路基 桥涵 隧道 过渡段 高边坡的位移与变形监测 2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路堤代表性监测断面 土质路堑代表性监测断面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 1观测元件的选取 . 2观测元件的埋设 沉降观测频次与精度要求 3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一般要求 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桥涵水准路线观测技术要求 观测精度要求 观测频次要求-3- 梁体徐变量计算 4隧道基础沉降观测 一般要求 观测断面的布设 5过渡段沉降观测 6高边坡的监测 观测桩 高边坡深部位移监测 高边坡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监测 7沉降变形测量 一般要求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8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 路基 桥涵 隧道 过渡段 区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综合评定 9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的审定 10评估报告的汇编 11各单位职责及要求 12其它说明-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区间正线部分均为无砟轨道,无砟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各种类型的路基工点、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砟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为统一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 保证沉降变形监测工作统一性与规范性,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路基面的沉降监测 路基基底沉降监测 路堤本体的沉降监测 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过渡段:桥路、隧路、涵路、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高边坡的位移与变形监测。 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5-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按设计要求适当加密观测断面。监测剖面的布设应先定好路基两端过渡段的监测剖面,再根据相应原则布设非过渡段路基的监测剖面。 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 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 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间距、元件布设行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 1 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 3个/ 断面 50m 2 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板 1~2个/ 断面 50~ 100m 地基面横坡大于 1:5 时,每个断面埋设 2 个。-6- 3 路堤基底全断面沉降观测剖面沉降管 1个/ 断面 200m 一般地段和各类过渡段路基 25 %的剖面埋设剖面沉降管作校核剖面, 校核剖面基底同时布置沉降板与剖面沉降管。 4 改良土填土沉降观测单点沉降计 1个/ 断面 100m 根据改良土工点、土质等具体情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