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吴建平获世界互联网界最高荣誉『荣誉』<br> 清华教授吴建平获世界互联网界最高荣誉<br> 本报讯 7月 28日, 在第 78 届国际互联网工程组织 IETF 大会上, 国际互联网协会将 2010 年乔纳森• 波斯塔尔奖颁给中教授。在颁奖仪式上执行官阿莫尔高度称赞吴建平在中国互联网技术提高和开展中的出色贡献, 以及为全球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所做的开创性任务。吴建平是清华大学计算机迷信与技术系教授,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专家委员会、网络中心主任, 下一代互联网国度工程实验室主任, 国度 973 方案项目“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和协议基础研讨”首席迷信家。<br> 据悉,1998 年, 国际互联网协会用互联网先驱和技术巨匠乔纳森• 波斯塔尔的名字命名该奖励, 每年评选一次, 以惩处为互联网开展做出出色贡献的团体和组织, 是国际互联网界的最高奖。从 1999 年末尾, 国际互联网开创性人物先后获此殊荣。<br> </p> <p> </p> <p> </p> 摘要: 本文以地方高等农业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建设为目标, 分析了当前各个农业高校在专业建设中的不足, 围绕“知识- 素质-能力”展开培养方案、实践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材建设等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模式。<br> 关键词: 应用型; 教学改革; 本科建设;开放性<br> <br> 当前地方农业高校几乎都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为高科技农业、地方新农村建设、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本科人才。多数地方农业高校是二类本科院校, 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也是参照重点院校进行大而全的学科设置, 而立足于地方性、农业性、应用性不是很多, 致使学生培养没有恰当的定位, 不如重点高校那样在理论上工程上深入学习和掌握, 也不如高职院校学生那样实践和技术掌握的牢靠, 从而使学生的就业前景暗淡, 学科建设后力不足。本文在调研多个地方农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结合本校学科建设的经验, 提出了开放式的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建设模式,以“知识- 素质- 能力”为原则, 完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践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br> <br> 1 培养方案<br> <br> 地方农业高等学校在二类本科招生情况不是很好, 第一志愿报考率不是很高, 经常需要降低分数线来完成招生任务, 新生的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相对不足。为此培养方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需求; 要求培养方案具有弹性, 不仅每年新一级学生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 正在学习的学生培养方案也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社会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br> 通过分析当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发现它与其他类型的学校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培养模式也大体相同, 使农业高校的学生要和重点院校的同专业学生面向相同的就业市场, 造成竞争力不足, 另外重要一点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体现出农业高校的特色。为此要按照农业高校的定位重新规划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高科技农业和农业信息化为目标进行调整,要加入计算机在农业的应用、农业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中应用、精确农业等课程, 专业课程也要以应用型为特征进行调整, 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培养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服务的高级人才,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计算机服务。<br> 应用型人才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基准,满足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对大批计算机开发性人才的需要进行,能够进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农业网络建设与管理、软件系统管理、客户培训和服务、项目开发、设计和调试等方面从事工作, 为此要加大计算机应用方面课程设置, 侧重应用性、实践性环节,注重计算机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1] 。跟随信息社会发展步伐,减少硬件的课程, 比如模拟电子和电路、单片机原理和微型计算机原理, 这些课程内容可以在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以实例引入。不应过多强调大而全的基础课程,应加强知识综合,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br> <br> 2 实践体系<br> <br>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的实践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实践内容[2] 。在课程试验中要大幅度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 减少验证性试验或让学生课下自主进行。实验课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也要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实践教学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 系统化的进行学生的项目培训和知识组织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br> 课程设计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学, 对已经学习过的
清华教授吴建平获世界互联网界最高荣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