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追求】永恒的追求作文
《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播发一月有余。时至今日,人们仍从不同角度对《召唤》作出自己的解读。 媒体受众说,这是一首新时代的《雷锋之歌》;新闻理论工作者说,这是一篇全方位创新的经典之作;雷锋精神研究专家说,这是一部雷锋精神的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家说,这是一段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录……
作为其中一个亲历者,今天重新翻阅李从军同志在采写过程中近五万字的谈话笔录,品味前后十余次修改的酸甜苦辣,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回苦思冥想,多少次峰回路转——回荡在胸中的那段难忘经历,就像一部孕育生命的交响,交织了希望、失望,乃至绝望……
在从军同志的引领下,最终在回旋激越的碰撞中,在超越自我的激励下,演绎出一曲昂扬的旋律。
那是一个永恒的召唤,它召唤着我们: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坚定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谱写出贴近群众思想的新闻;那是一个永恒的追求,它激励着我们:不畏险阻,永远攀登,勇敢地担当起历史赋予新闻人的重任,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闻经典。
思想的苦旅
一个多月来,脑海里时常涌动着这样一个场景:
“看到大山极力地阻挡着江水,江水猛烈地要冲破大山的阻拦,就是一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此时此刻,自己仿佛也融入江水当中,想和江流一起冲破大山向前奔腾。江水愤怒着、咆哮着、冲撞着,有时又无奈地回流,但最终冲破山峦叠嶂。过了三峡,豁然开朗,一泻千里。猛然地,想起辛稼轩的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那是采写过程中,我们濒临崩溃的情绪下,从军同志向我们讲述的30年前他过三峡的一段感受。
跟随从军同志采写《召唤》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段过三峡式的思想苦旅。
在被通知参与采写之初,我不解:从军同志为何要亲自写这样一个选题——雷锋这棵“老藤”上能盛开出新鲜的花朵吗?
去年的11月21日,第一次碰头会。从军同志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他这样对我们说:“自从决定写这篇稿子,就觉得在面前横着一座难以跨越的山峰。但追求的过程,就是不断攀登、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用雷锋精神审视观照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回答当代中国人追求怎样的生命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这是我们作为新闻人的担当。”
普利策说:“倘若一个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
从军同志带领我们登上“船头”,目光投向了“大海”——
“雷锋精神十分丰富,什么是这个世界最急切的呼唤?我认为,当代中国呼唤的最强音是雷锋对生命和幸福的价值追求,是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价值选择。”
他将雷锋精神的实质概括为:对国家、对人民、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对需要帮助的弱者,满怀爱心,施以善举,并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幸福愉悦的满足。
他对这种精神做了深刻的哲学分析:“这种幸福在雷锋那里达到了纯粹的境界,使他完成了人生价值由有限到无限,由普通到高尚,由短暂到永恒的本质性升华。”他顺势提出了高更那永恒的三个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从军同志曾在自己的哲学专著《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精神冲力。
“人,为什么而活着?”——
显然,从军同志将雷锋精神放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去分
永恒的追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