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原型是蚕虫
序:灵感来自传说、人性及阴阳八卦。
伏(風)羲从虫获得灵感,找到宇宙的秘密(见《伏羲》),龙的原型是某种虫,我认为这种虫是蚕虫。引《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龙生于水”是指龙为卵生(卵里面是液体)。
伏羲、女娲所在部落崇拜蛇,蚕的体态像蛇,而龙的体态及脖子也像蛇。蛇身上的鳞影响了龙、凤凰、麒麟形象的衍化。
蚕成长过程中几次蜕变,而蛇要几次蜕皮。
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龙为“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蚕刚生出来时像小黑蚂蚁,这是“能幽,能细,能短”,到结茧时,身体呈白色并趋向透明状,重量扩大万倍,身长扩展几十倍,这就是“能明,能巨,能长”。“春分而登天”指春分后桑叶长出,蚕开始活动,“秋分而潜渊”指秋分过后,桑叶凋零,蚕潜藏起来。
《国语、新语》中周夷王时有精液变黑龙的传说,这是蚕(龙)初生的状况。这也是夷、夏文明融合过程中,夷文明深入到(夏)周宫廷的一个标志。
蚕的嘴部向外突出,龙的嘴部也向外突出。嘴底的几根细毛,是龙嘴底的逆鳞。“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蚕的头似马,龙的头也似马。蚕的头部格外大,而龙的头部也格外大。
蚕的尾部呈毛状,主体向下并有向上的尾角,这是龙尾呈毛状并分散开的原因。
蚕的足分胸、腹两部分,分别是龙的前后爪,胸足经常翘起,这是“龙腾”。
蚕要经历黑虫、白虫、蛹、飞蛾几种完全不同的样子,像龙会“变”一样。
恒久不变为阴,快速变化为阳,蚕短暂一生多次变化,为偏阳,而龙为阳刚之身。
蚕虫成长过程中,从黑色变青色、灰色又变成白色,而龙也有多种颜色。
蚕虫可解释牛梁河5000年前的“玉猪龙”。因为蚕和猪相似,吃饱后睡觉,睡醒就再吃。
有“龙马”背负河图,又有“蚕马”传说(见附录《搜神记》),代换,龙就是蚕。
蚕(龙)与马相通,《周礼注疏》卷三十《夏官·马质》郑玄引《蚕书》解释:“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 是蚕与马同气”;大禹治水后“乘龙而归”,应作“乘马而归”,之前的伏羲、女娲、炎、黄帝没有关于驯马的记录,禹应为最早驯服、使用马的人。
“龙马”背负的河图,来自蚕虫身上的黑点斑纹。
蚕两侧各有九个黑子,而真龙天子(皇帝)称九五之尊,多黑子象征龙颜。《史记》中描述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借喻他天生龙体。合诚图亦云:“赤帝体为朱鸟,其表龙颜,多黑子。”
“龙马”对应“蜗牛”(神龟),一阴一阳,一快一慢。伏羲殁后,娲(蜗)“斩黑龙”(去掉蚕虫),独留下蜗牛,这就是女娲由来。“娲”像是后人给她的谥号。(蜗的发音最好取南京普通话 wā,古字中“女”和“虫”通用)
红山出土的代表早期龙马形象的“C型玉雕龙”,无爪、无鳍,无角,形态像蚕虫。头上跟着的弧,是龙马的鬃毛。
“玉猪龙”和“C型玉雕龙”都摆出“C”, 是因蚕织茧时,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了“C”字型。
“玉猪龙”和“C型玉雕龙”背部两侧有通管,是蚕背上的两个新月斑纹。“新月”与“管”相通,是古代人的一种思考方式,与之类似的是管氏夷吾提出新月(霸)理论。
蚕能吐丝,而龙常吐水、喷火。
龙常出没于云中,而蚕织茧时,在一屡屡的白丝中穿梭,就像在云里。
蚕吐丝,织椭圆形暖和的茧,而龙常与火球、火珠在一起。可把茧与火球、火珠对应,茧外的轻丝是“火焰”。
民间舞龙队,龙头摆动的路径跟蚕织茧时摆动的∽相似。
民间所舞的龙,有多个支点,蚕有多个足。
树王之争:桑树上生长蚕,本应为树王,而椿树上生长的虫蛾与蚕相近,被错封为树王。
龙没有性别,是因为蚕虫始终为幼虫,幼虫不分雌雄,等变成飞蛾才表现出性别。
龙和凤常连在一起,而蚕虫之后是飞蛾,我们还可想象雌雄飞蛾与凤凰的联系。因为飞蛾全身披着鳞毛,并有翅膀像鸟;头部呈小球状,可演化为凤凰头部的光圈(另见《凤凰的原型是蚕蛾》)。以此,龙、凤凰是同一种生命崇拜。
我国古代最早有丝绸业,延续几千年至今,繁荣、先进、发达并享誉世界,是“龙”(蚕)图腾不断传承的土壤和基础。
自古至今,一直有人知道龙的原型是蚕虫,只是蚕虫没有被接纳。我们到处雕刻龙、摆放龙、图画龙,当真的龙到来时,却拒绝接受他,难道这才是“叶公好龙”的含义。
〈日本神化〉是东夷文明的一部分,从谷神化五谷时,头部变成“蚕”,容易得出“蚕”为什么能神化成“龙”。
蚕,一出生就能独立生存,成长过程历经剥皮痛苦,最后的重量能达到出生时上万倍,所以龙(蚕)无疑很强悍。但龙(蚕)从不知道过去,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差,这是龙(蚕)的另一特点,我想中国人失去许多历史与龙(蚕)图
龙的原型是蚕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