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混气由开始发生反应到燃烧出现一段时间。
:是指100克油脂和碘完全反应时需要碘克数。
:当一个冷反应混合物被一个热源快速地局部加热时,在热源周围就会引发怒焰,而且这个火焰就会传输到周围冷混合物中去。这种引发怒焰传输过程即定义为强迫着火或引燃。
:不能引燃混气电极间最大距离称为电极熄火距离。
:能在给定可燃混气中引发着火最小火花能量。
:当体系着火后,要使其灭火,必需使其处于比着火更不利条件下才能实现现象。
:借助于光照、加热等方法使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过程。
:在一个大气压和指定温度下,由稳定单质生成一摩尔某物质恒压反应热。
:关键依靠冲击波(激波)高压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作用而升温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区中传输现象。
:火焰在预混气中传输时,区分已燃区和未燃区一层薄薄化学反应发光区。
:遇火源发生爆炸可燃混气中可燃气最大浓度。
:火焰不能在预混气中传输管道最大直径。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作用下,因受热或本身发烧并蓄热所产生自然燃烧
二、填空题
1、链反应理论认为灭火关键是(使自由基增加速度小于自由基销毁速度 )。
2、爆轰波碰到器壁时,压力会( 增大 )
3、 Φ<0时,链锁反应速度( 趋于定值 )
4、爆轰区燃烧后气体压力和密度( 增大 )。
5、湍流扩散火焰高度伴随燃料气流速度增大而( 不变 )
6、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时,活化能越大,最小引燃能( 越大 )
7、系统环境温度越高,其着火感应期( 越短 ),混气反应活化能越高,着火感应期( 越长 )。
8、可燃物着火方法通常分为(自燃 )和( 点(引)燃 )两种。
9、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放热)和( 散热)相互作用结果。
10、散热速度和温度关系是(线形)关系,放热速度和温度关系是(指数)关系。
11、依据谢苗诺夫方程,能够得出自燃着火存在(浓度)极限、(压力)极限、(温度)极限。
12、油脂自燃能力通常见( 碘值 )衡量,当这一数值(小于100) 油脂通常没有自燃能力。
13、混气导热系数增加,火焰传输速度(增加),热容增加,火焰传输速度( 减小 )。
14、常见阻火隔爆装置有(安全水封)和阻火器,防爆泄压装置有(安全阀)和爆破片。
15、生产储存时,爆炸下限(小于10%)可燃气体火险类别为甲类;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可燃气体火险类别为乙类。
16、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输时,火焰前沿能够分为两部分:( 预热区)(化学反应区)。火焰前沿中存在着强烈(导热和物质扩散)
17、使用安全水封应注意两个问题是(液位应高于管口)、(防冻)
18、湍流扩散火焰高度和( 流速)无关,只和(喷管横截面积)成正比。
19、扩散火焰中,在火焰锋处,可燃气和氧浓度(为零),燃烧产物浓度( 最大)。
21、谢苗诺夫方程有两方面应用一是(测量反应活化能),二是(估计自燃着火极限)。
三、简答题
?链锁反应系统着火条件是什么?
答:链锁反应理论基础出发点:链锁反应理论认为,反应自动加速并不一定依靠热量积累,也能够经过逐步积累自由基方法使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
自由基能否积累取决于链锁反应中自由基增加原因和销毁原因相互作用结果,自由基增加占优势,就会积累,反应加速,着火。
着火条件是Φ>0。
?影响电火花引燃混气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全部是怎样影响?
答:用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形成初始火焰中心
火焰从初始火焰中心向外传输
影响点火花引燃关键原因
(1)热容Cp越大,最小引燃能Emin越大,混气不易燃烧。
(2)导热系数K越大,最小引Emin燃能越大,混气不易引燃。
(3)燃烧热ΔHc大,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易引燃。
(4)混气压力大,即密度大,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易引燃。
(5)混气初温T∞高,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易引燃。
(6)混气活化能E大,最小引燃能Emin越大,混气不易引燃。
,什么方法对灭火作用更大?
答:在散热条件相同情况下,当体系着火后,降低系统环境温度使其灭火,必需使其降到比着火时环境温度更低,即必需使其处于比着火更不利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现象叫灭火滞后。
所以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浓度对灭火来讲比降低环境温度作用更大;而对预防着火来讲,降低环
燃消防烧学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